在秦岭深处的西北有色地矿集团铅硐山矿区,一条服役多年的三号斜井,曾是井下运输的“生命线”,却也因设备老化,成了矿山安全生产的“心病”。
如何破解难题、打通梗阻?担子落在了采矿厂党支部的肩膀上。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攻关突击队火速集结,用一场系统性的技术改造,让老斜井焕发新生机,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提升”。

“问题在现场,根源在系统,突破口在技术!”在今年6月份的党支部专题会上,采矿厂党支部书记王铖一锤定音。支部揭榜,党员技术骨干精锐出战,一场针对三号斜井的“系统诊断”全面展开。
调研、论证、推演……技术研讨会直接从办公室搬到井下现场,最终开出了“硬件升级+智能控制+本质安全”的系统性“药方”。为系统换上“强健骨骼”——用加厚型滚筒替代原已变形的旧滚筒,从硬件上消除隐患;为控制植入“智慧大脑”——采用双PLC热备冗余技术,确保主系统故障时,备用系统能无缝“接棒”;为驱动布设“灵敏神经”——引入四象限低压变频器,实现绞车速度的平滑精确控制;为提升加装“安全之锁”——应用自适应转矩技术,彻底根治重载启车时的溜车顽疾。
改造的深层逻辑,是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跃迁。党支部将筑牢安全防线作为技改的灵魂。
“信号一响,速度下降”。在控制程序中,实现了提升模式与信号系统的连锁控制,当提升模式从“提物”切换至“提人”时,系统自动将最高速度锁死在安全的1.6米/秒,从根源上杜绝了超速风险。
“车到点位,自动到位”。在停车场变坡点等关键位置设置自动减速和精准停车程序,车辆进入感应区,系统便自动介入控制,按预设曲线平稳减速并平稳停车,误差小于50毫米,避免因司机操作不当导致的人车拉过卷急停掉道或翻车事故。

经过攻关突击队的不懈努力,焕然一新的三号斜井提升系统投入试运行,成效也是立竿见影:本质安全水平实现新提升,系统保护响应快如闪电,动作可靠率达100%,主动预防了松绳、过卷等重大风险,消除了重载启车溜车和人员提升超速两大核心安全隐患;设备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机械冲击锐减90%,钢丝绳使用寿命延长50%,其他机械部件故障率也大幅下降,设备维护费用显著降低;运输控制精度达到新高度,速度控制精度达到±0.01Hz,停车稳、准、轻,满足了现代化矿山高精度、高效率运输需求;节能降耗实现新收益,四象限变频器将下放重物的势能“变废为宝”,能量回馈效率超85%,综合节电率高达35%至45%。更重要的是,这套由采矿厂党支部主导攻关并形成的集四象限变频、双PLC冗余、模式连锁限速、自动定点停车等技术于一体的“铅硐山方案”,为同类型矿山的斜井人车安全升级改造提供了完整、可靠、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回望攻坚历程,党支部的“主心骨”作用贯穿始终。在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考验中,铅硐山采矿厂党支部将战斗堡垒牢牢扎在项目现场,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成为攻坚克难的“桥头堡”。党员先锋的“绣花功夫”,将“红色动能”注入每个技术环节,铸就了打通矿山“咽喉”要塞的强引擎。
如今,三号斜井的提升系统稳定运行,源源不断地将矿石提升而出。它沉稳而均匀的节奏,见证着老矿山在党建引领与技术创新驱动下,正迈向安全、高效、智能的新征程。(王铖 秦雨顺)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