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哲皓 肖昌尉)11月7日,紫阳县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康茂生物科技公司签订了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一期)项目生产线建设合同,标志着全球首条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生产线项目正式落地紫阳高新区。这一兼具技术突破性与产业引领性的项目,不仅填补了全球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更将成为驱动紫阳县富硒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速转化,助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血管等方面功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但作为人类的必需营养素,其生物学半衰期仅为11天,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不断从外部补充。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作为新一代硒营养补充剂,具有高含量、高活性、易吸收、安全稳定等核心优势。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和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全球对高品质有机硒制品的需求持续攀升,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据了解,该项目由紫阳县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康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总投资1.2亿元,分三期建设,本次启动的一期项目,计划投资3500万元,项目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团队最新研发的“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技术”,生产高浓度植物源有机硒粉末,广泛应用于富硒食品添加,提升富硒产品品质。这项技术不仅彻底摆脱了传统有机硒产品对土地、环境的高度依赖,更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可扩展的工业化生产,产品纯度高、质量稳定可控,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将为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供稳定、可靠的顶级硒原料。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生产富硒粉3000千克,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该项目的推进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富硒产业科技含量,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科技研发—原料种植—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的一体化富硒产业生态,推动紫阳富硒产业从初级加工向高端制造迈进,从单一产品向多元业态转型。
紫阳县是中国两大天然富硒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富硒地层最厚、地质年代最久远、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被誉为“世界硒源”。此次项目选址紫阳高新区硒谷生态工业园区,正是看中了当地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禀赋、完善的园区配套设施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程做好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同时,紧扣紫阳高新区绿色富硒食品首位产业定位,切实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富硒资源招商力度,推动富硒产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富硒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紫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紫阳县按照“一业突破,多业并举”工作思路,坚持链式发展,聚焦富硒茶首位产业,协力做大富硒美食、包装饮用水等富硒产业,富硒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县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今年出台的《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紫阳县将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路径,全力构建“1+N”富硒产业体系,预计到2030年形成综合产值超120亿元的富硒产业集群,力争成为安康千亿富硒产业排头兵、陕西富硒产业发展龙头县、中国富硒产业强县。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