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郑晓虎 吴志敏)初冬时节,安康市紫阳县界岭镇双泉村今年第一场雪已悄然来临,气温骤降,山风裹挟着湿冷的寒意。
天光微亮,刘祖秋掀开柴堆的篷布,斧起斧落间,木屑纷飞。灶膛里燃起的火光,不仅温暖了这座略显陈旧的房屋,更照亮了一个用十三年坚守写就的大爱故事。“这些柴火,烧两年都没问题。”刘祖秋说完,便转身走进厨房忙碌起来。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煎鸡蛋在锅里成形。说话间,她端着饭菜,轻步走向不同的房间。二楼,住着年迈的聋哑叔父;一楼,是瘫痪在床的大伯哥。这样的流程,她一天要重复三次,一年要重复三百六十五次,而这一重复,就是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前,当刘祖秋踏进熊家大门时,命运的考验便已开始。婆婆年迈需要照顾,大伯哥高位截瘫卧床不起,叔父聋哑生活难以自理。面对这样的家庭重担,这个看似柔弱说出了让她坚守半生的誓言:“再苦再难,这个家不能散。”
然而,命运的考验远未结束。
小叔子意外离世的伤痛还未抚平,丈夫又被确诊肝硬化。三个病人、三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如大山般压在她的肩头。
那些年,她总是村里最早起床、最晚歇息的人。深夜的田埂上,常常能看到她打着手电筒劳作的身影。“妈妈,我们都睡了一觉了,走,回家睡觉。”两个孩子摸黑寻到地里,带着哭腔的呼唤让她心如刀割,却也成了支撑她继续前行的力量。“再苦再累,有人心疼,就是幸福。”
五年前的那个冬天,丈夫终究还是走了。
回忆起那一刻,刘祖秋的声音依然哽咽:“天塌了,真的塌了。”丧事的白幡尚未撤去,生活的重担却不容她喘息。两个孩子要读书,侄女正值高中学习关键期,叔父和大伯哥更需要人照料。
望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她擦干眼泪,再次挺直了脊梁。
就在这个家庭最艰难的时刻,温暖从四面八方向他们涌来。政府为她安排了村内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落实了低保政策;左邻右舍主动帮着干农活,村里有零工机会也总是第一个想到她。“这些帮助,帮我渡过了难关。”刘祖秋说。
2025年,在“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刘祖秋荣获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更欣慰的是,孩子们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个个懂事上进——侄女大学毕业,两个孩子成绩优异,叔父的身体也日渐好转。
暮色渐浓,灶膛里的火光映照着她坚毅的面庞。那双布满厚茧的手,还在不停地忙碌着。这双手,曾经劈过数以万计的柴火,做过数不清的饭菜,擦拭过亲人的身体,也擦拭过自己的眼泪。如今,这双手依然在书写着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