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在澳门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半决赛中,北京队组合马龙/黄友政3比0战胜广东队组合周启豪/林高远。图为马龙在比赛中回球。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摄

11月10日,13岁的广东队选手邹明珂获得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滑板女子碗池赛冠军。图为她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刘 坤摄

11月15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男子马拉松比赛举行。赛事跨越深圳、香港,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摄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落下帷幕。十五运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也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体育领域的一次历史性实践。19座城市协同承办、34个大项精彩竞逐、跨境赛事首次亮相……从精彩纷呈的竞技舞台到深入人心的全民参与,这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不仅寄托了美好期盼,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蓬勃活力,也承载了同心愿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协同办赛 迸发强大活力
11月20日,在本届全运会倒数第二个比赛日,精彩纷呈的比赛在粤港澳三地的城市上演,迸发蓬勃的生命活力——
在广州奥体中心的跑道上,苏炳添完成“最后一舞”;在深圳的羽毛球馆,单项决赛相继举行;在中山,棒球场的击球声此起彼伏;在东莞,男子举重大重量级项目展开争夺;在珠海,网球单打决赛巅峰对话;在澳门,乒乓球男团赛场人声鼎沸……同一时间,不同城市,演绎着大湾区共同的节奏与心跳。
十五运会在项目设置上对接奥运会、适应新变化,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项目的举办地按照“广东为主、港澳优先”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特色和项目优势,充分尊重港澳意愿,把比赛项目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从赛事布局到文化表达,三地元素深度交融、相得益彰,展现出粤港澳协同办赛的强大活力。
依托“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十五运会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建大型场馆,不新建“全运村”,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
承办城市中,“科技全运”元素随处可见。举办开幕式和田径比赛的广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应用了高精度的AR(增强现实)导航等智能技术,并加装光伏设施,老场馆焕发新活力;在深圳宝安体育馆,人工智能摄像头组成“天眼网络”,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并自动制定应急疏导方案;在香港启德体育园,“全运AI义工”用普通话、粤语和英文为观众提供向导服务。
老将坚守 诠释体育精神
11月20日晚,在澳门银河综艺馆,37岁的马龙最后一次站在全运会乒乓球赛场。比赛结束时,现场观众向这名老将送上了祝福的掌声。
十五运会赛场星光璀璨。一众久经沙场的老将,用坚守诠释竞技体育最动人的模样。
有人以拼搏书写传奇——田径场上,36岁的巩立姣实现全运会女子铅球五连冠;泳池之中,31岁老将汪顺拼尽全力,将个人全运会金牌数定格在19枚;体操赛场,老将邹敬园、肖若腾稳定发挥,在各自的项目上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有人以坚守诠释热爱。羽毛球女单比赛,何冰娇在负于陈雨菲后含泪告别:“我的职业生涯开头和结尾都很圆满,过程中也全力以赴了,没有遗憾。”陈清晨也在失利后坦言,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届全运会,“拼到这一天,已经足够”。田径比赛中,35岁的跨栏名将谢文骏完成最后一届全运之旅,直言“我的跑道没有终点,年龄不是枷锁,是勋章”。46岁的竞走选手刘虹完成了一场没有奖牌的谢幕赛,“我希望发挥榜样力量,做好传承,让中国女子竞走延续辉煌”。
有人在突破自我中前行。刘诗雯搭档林高远夺得乒乓球混双金牌,六战全运的她说:“我想看看女运动员运动生涯的终点在哪里。”32岁的辽宁选手陈诗首夺皮划艇金牌;46岁的上海水球选手余利君八战全运,率队摘银,他说“年龄不是拼搏的上限”……
虽未都站上最高领奖台,但老将们的坚守早已超越胜负,诠释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更彰显着永不言弃、薪火相传的体育精神。
后浪奔涌 闪耀希望锋芒
11月19日,在十五运会田径女子200米决赛中,16岁小将陈妤颉夺得金牌,加冕女子100米与200米“双冠王”,成为田径赛场上闪耀的新星。“这只是开始,我一直享受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名被大家亲切称为“小孩姐”的姑娘说。
十五运会上,各个赛场新星闪耀。从滑板冲锋到泳池新纪录,从跳水腾跃摘牌到体操高分夺金,一批05后、10后正登上舞台,展现了中国体育的人才厚度。
滑板比赛中,4枚金牌中有3枚被青少年选手收入囊中,摘得奖牌的12人中有9人尚未成年。13岁的邹明珂在最后一轮以高难度动作完成逆转;即将满18岁的陈烨在压力之下坚持挑战。一群少年以力量、胆量与创造力,亮出了中国滑板的新生代锋芒。
游泳池中,新生代泳军掀起青春风浪。18岁的张展硕揽下5枚金牌,让中国泳坛在长距离项目看到新的可能;13岁的于子迪在女子200米混合泳中打破亚洲纪录;2010年出生的江苏小将吕沁遥在女子200米蛙泳中逆袭夺魁……他们的崛起,为中国泳军打开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体操赛场上,15岁的柯沁沁力压群芳。她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先后战胜邱祺缘、张清颖等世界冠军,以高难度与稳定性的完美结合夺冠。她说,未来希望能“上墙”——登上体操队的世界冠军榜。
各个赛场不断涌现的新名字和新面孔,印证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人才格局。十五运会呈现的不只是少年们此刻的光芒,更是中国体育未来的厚度与希望。
全民全运 孕育蓬勃生机
十五运会上,精彩的舞龙舞狮比赛“出了圈”。赛场上,色彩艳丽、姿态灵动的醒狮在“高桩”“青阵”间腾跃翻滚,各种惊险动作和创意编排带来了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与融合。
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其中148个小项在开幕前完成,约1.1万名运动员参与决赛,更有上百万人参加预赛以及“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乒乓球台前沉稳挥拍、围棋盘上运筹帷幄、龙舟竞渡中奋力划桨。从青年学生到年长者,从车间工人到乡村农民,全运舞台成为全民健身成果的展示窗。他们敢打敢拼、团结协作的身影,为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添上了鲜活注脚。
自2017年增设群众赛事以来,全运会已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群众广泛参赛、观众热情追赛,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持续推动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484.17万个,经常锻炼人数比例超38.5%,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贵州“村超”、黔东南“村BA”等民间赛事如火如荼,体育成为凝聚邻里情感、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从跨境火炬接力到群众赛事角逐,再到运动健身成为普遍生活方式,本届全运会超越竞技本身,让体育成为全民共享、普惠民生的纽带,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蓬勃生机。
三地携手 共谱湾区乐章
11月15日,十五运会跨境马拉松比赛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外起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站在起点,他们的目光锁定前方的赛道——那是一条“从深圳跑进香港”的路线。
林颖璋是十五运会香港队的马拉松运动员,这是他第一次在同一场比赛中跨越两个城市,“无感”跨城让他十分难忘。“我的朋友特地来深圳为香港队打气。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香港和深圳可以再一起合作举办更多的国际赛事。”林颖璋说。
不只是马拉松,跨越粤港澳、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比赛——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在全运会开幕前顺利完赛。车队从珠海博物馆出发,驰骋港珠澳大桥,经过澳门再到香港,海风过耳与观众的加油呐喊交织成壮阔乐章。
十五运会燃动粤港澳三地,协同办赛中的探索创新、融合发展带来的快捷便利让人印象深刻。
赛场内,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和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穿越多个口岸时无须停顿,实现便捷通关。赛场外,粤港澳多个口岸为三地观众开辟了“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居民可以直接“刷脸”通关。
从珠海骑到澳门,从深圳跑到香港。十五运会以赛事为桥,推动三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水平不断提高,也将为大湾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全运经验”。
十五运会期间,27个代表团、超过1800名赛事人员来到澳门赛区。在澳门田径总会理事刘伟航看来,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是历史性的创举。“特别对于澳门这样面积较小的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全运会见识到这么多高水平运动员,我们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联手办赛的机会。”刘伟航说。
(本报记者刘峣、孙亚慧、王美华、周姝芸、陈静文)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