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并正式启动第十四届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活动。
今年以来,陕西省紧紧围绕“增活力、优环境、强服务、减负担”目标,打出惠企纾困“组合拳”,通过落实减税降费、规范涉企行为、优化政务服务等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0.47元(全国平均85.56元),为企业轻装上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精准直达 企业成本做“减法”
在落实惠企纾困政策方面,陕西积极作为,聚焦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多管齐下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税费优惠应享尽享。陕西省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缓尽缓、应免尽免”。特别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通过“税惠通”政策落实保障机制,依托税收大数据实现“政策找人”,已向172万户纳税人精准推送政策解读,提示合规风险812万条。2025年1—8月,全省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317.38亿元。
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陕西明确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5年12月31日。2025年1—7月,全省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分别减少企业成本27.8亿元、3.99亿元,同时返还失业保险费0.94亿元。
融资环境明显改善。陕西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适当提高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上半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余额8844.24亿元,较年初增长996.26亿元,增幅12.69%;制造业贷款余额6999.46亿元,同比增长12.91%。通过“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活动,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已投放121个项目,放贷金额约130亿元。
物流通道更加畅通。陕西制定《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22条具体措施,积极参与国家“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网络建设,初步形成省内“三横三纵”物流布局,有效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
监管规范透明 营商环境做“加法”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陕西着力规范涉企行政行为,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涉企收费更加规范。陕西印发《关于健全我省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完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省级部门涉企保证金、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的制定和发布,省市两级同步建立综合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让收费项目一目了然。
执法行为持续规范。自2025年4月起,省司法厅牵头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排查问题线索1135条,直查问题线索739件,整改问题1065个。针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行为,实施跨领域、跨层级“综合查一次”;针对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建立行政执法监督线索研判机制;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执法证件4000余个。
监管方式不断创新。陕西加强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信用承诺代替各种审批要件、证明。聚焦外贸发展堵点和企业经营难点,将主动披露作为推进海关柔性执法的重要举措,2025年1—7月,西安海关关区办结企业主动披露作业20个,其中18个不予行政处罚。同时,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库”机制,为全省特色农食产品、半导体、航空制造等陕西特色产业提供“一对一”信用培育服务。上半年新增AEO企业(海关高级认证企业)2家,总数达52家,以不到1%的外贸企业占比贡献了全省55.5%的进出口值。
服务主动靠前 帮扶效能做“乘法”
在完善帮扶企业工作体系方面,陕西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省市场监管局推进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改革,企业迁移登记、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已上线运行。深化“证照联办”改革,在市场主体设立、注销环节实现“一次办结”。省税务系统全面推广电子税务局,“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拓展至233项,97%的税费事项、99.5%的纳税申报事项实现线上全流程办理。
政企沟通更加畅通。通过举办政企恳谈会,已收集企业诉求建议84项,办结54项。升级建设的“陕企通”平台,为企业提供互联互通、企业互采互购、融资增效服务、企业大讲堂、工业设计服务、政企恳谈服务六大服务,为6.3万户工业企业提供供需对接,企业诉求响应率100%,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超90%。
帮扶措施更加精准。陕西组织开展四次“暖企行动”,由厅级领导带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同时持续做好产值排名前的重点工业企业帮扶,明确帮扶责任人,形成问题清单并跟踪解决。
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惠企减负政策落实见效,严格执行涉企行政法规制度,巩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成果,优化服务企业质量,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候思宇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