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一号” 深水安家
6月10日,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在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精准就位。
发布于:2024-06-11
数智化配电网助力产业转型
配电网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保障电力供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布于:2024-06-11
“耳目尖兵”高效支撑科学防汛
6月1日,我国全面进入汛期,南方进入主汛期。经分析研判,预计我国今年主汛期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致灾影响重。
发布于:2024-06-11
非洲多国政策支持发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技术为非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发布于:2024-06-11
太阳黑子本影波驱动源揭示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界面区成像光谱仪(IRIS)以及其他望远镜的数据,详细研究了太阳黑子中色球层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并在揭示其驱动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发布于:2024-06-11
中国AI创新亮相法国科技展
日前,法国“科技万岁”科技创新展在巴黎举行。人工智能(AI)位居本届展会三大主题之首,备受关注。其间,中国企业和业内人士展示前沿科技成果与研发理念,中国在AI领域的创新活力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发布于:2024-06-07
促进新能源行业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布于:2024-06-07
能不能用AI代写论文、代写作业?
随着AI大模型加速迭代,算力持续升级,自然语言处理垂直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品的功能日益强大,AIGC技术在为大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出现滥用现象。
发布于:2024-06-07
科普短视频点亮求知之光
随着新媒体介入,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
发布于:2024-06-07
看清冰面结构 解开百年难题
冰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人们都知道,它在0℃时会融化成水。然而,我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发现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以下简称轻元素平台)的研究团队发现,冰在-153℃便开始预融化。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轻元素平台理事长王恩哥表示,这项工作刷新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冰表面结构和预融化机制的传统认知,为冰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原子尺度视角。
发布于:2024-06-06
飞行汽车 梦想照进现实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发布于:2024-06-06
仿人类三维电子皮肤问世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
发布于:2024-06-06
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今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5日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发布于:2024-06-06
智能技术新趋势塑造产业新优势
6月2日,以“追新逐质,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4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在京落下帷幕。
发布于:2024-06-06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退费有标准了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是游戏行业首个完整的消费管理规范,可为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退费纠纷解决提供相关参考。
发布于:2024-06-05
协同发力做强低空经济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发布于:2024-06-05
破解智能家居联通难题
当前,智能家居给消费者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但跨品牌、跨平台智能产品无法互联互通,导致智能产品不智能的问题也愈加凸显。
发布于:2024-06-05
机器人产业链式发展潜力大
15台新款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前整齐排列,迅速抓取、精准摆放,在平均每分钟300频次的效率下,一袋袋软装注射液被准确送入下一道工序。日前,在河北石家庄四药集团上线的并联机器人大幅提高了药品生产效率。
发布于:2024-06-05
无人机送货前景可期
科技巨头亚马逊近日宣布,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批准该公司送货无人机的超视距飞行(BVLOS),亚马逊飞行员现在可以远程操作无人机,不像以前只局限于视野范围内,这意味着送货无人机将飞行更远的距离,业务覆盖范围将扩大。亚马逊认为,此次监管机构的批准为其业务扩展到更多地区奠定了基础。
发布于:2024-06-05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具仿生三维架构的电子皮肤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系统,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该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
发布于: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