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觉配合“健康扶贫”相关政策,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西安市周至县辛口村仓峪卫生室的余平利,身残志坚,精研医术, 秉承医者仁心,大道至简的“古溪针刀”法, 二十年来扎根秦岭北麓的这块山边乡村,凭着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得当地及来自各地的患者的好评。守护健康是医生的天职,给腰椎、颈椎患者以人性的关爱也同样是大夫的使命,这也是余平利的职业信仰。余平利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自幼患小儿麻痹落下腿疾,但只要心中有乡亲、有患者,就有使不完的劲。为全体病人建立档案,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这对于老百姓来说特别重要,也是他不能忘记的职责。他成了患者的“知音”,看过病的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他都心里一本账,他说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他将时刻铭记。
余平利是走在健康扶贫路上的一位村医。他说爱上这个行当,一天从医,终身为医。他从医的每一步,都是基层村医服务群众,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他会在牛年发扬孺子牛精神,老黄牛精神,拓荒牛精神,用自己的善心、善念,去照亮他人,并以此为楷模、标榜,为巩固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周至县青化镇杏园村有位孙姓老人,已经是78岁高龄,当犯病时,腰椎间盘疼痛走不动路,前后经过余平利四次治疗,目前一定基本恢复。他晃动着腰充满喜悦地对记者说,现在好多了;而在广济北留村,记者看到,57岁的高女士,之前由于摔了一跤,致使腰部受伤,来余平利诊所扎了三次针,好多了。她说 “再过两个月,就应该好了”;青化村50岁的周女士,听人说这里看病好,从20年9月份,先后四次来请余大夫扎针治疗,也已恢复健康;西骆峪55岁的陈姓男士,腰疼好几个月,经人介绍来找余平利,第一次来就诊是20年11月份,之后连续两次,觉得有作用,就连续来就诊,基本上已经康复。当记者问这些病人感受时,看到的是他们满意的笑容,也都是赞不绝口,感激不已。地处周至县马召镇西南5公里处的这个辛口村,全村673户3100人,由于该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带,看病出去多少不是很方便,对村医很是信赖。余平利说,对每个病人,重要的是精准施策,倾心、倾情、倾力帮扶,促进病情好转、健康。
“只有情系乡村,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就能为这一方患者,为社会尽绵薄之力”,余平利如此说,他就是用仁人之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躬身基层,为成千上万的患者开辟健康通道,让中华针刀国粹发扬光大,绽放异彩,为天下老百姓健康幸福保驾护航,谱写着自己平凡而灿烂的人生诗篇,他的精神,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2011年10月获得朱汉章针刀医学奖;2016年6月获得“中国古溪针刀”品牌会员;2018年6月荣获中华针刀医师学会“古溪针刀特色门诊”称号;2019年被周至县人民政府授予“周至质量工匠”荣誉牌。同时还担任着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陕西学术部常务委员;中华针刀医师学会古溪针刀分会常务委员。
余平利大夫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正是他二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他说医生,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只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也是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贡献力量。(记者 吴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