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千阳县:一位特邀代表的风采

2021-04-20 15:53:00

千阳县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千阳会堂胜利召开。94名正式代表和48名特邀、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全县7万多名妇女同志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喜事、好事。

主席团一位耄耋之年满头银发的特邀代表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她向大会赠送了一幅自己纯手工刻制的《双鹊报喜》剪纸画,装裱大气,精美绝伦,寓意深刻赢得满堂掌声。

她,不是别人,正是今年八十有五身体依然硬朗的张秋云老人!这位特邀代表的到来,为大会增添了一抹亮光和暖色。

她,今年85岁高龄,曾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她自小活泼开朗,爱跳爱唱,在欢送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秧歌队伍中脱颖而出,经过组织动员提拔成一名扫盲班教员。1952年5月参加工作,从此踏上了为全县广大妇女同志服务的漫漫征程。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幻,工作岗位如何变动。她始终怀揣一颗为全县广大妇女搞好服务争取权益的决心和信心。这种信念一生不曾动摇。她一直倡导妇女同志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老的老伴在部队工作,一年只有20天探亲假。她21岁那年,女儿出生了。老伴把她接到虢镇医院生孩子,谁知孩子还未出生,部队有任务,老伴执行命令离开待产中的她。从农村老家接来不识字的小脚婆婆照顾她,产后三天便下床提水,五天抱着哭闹不止的女儿去医院看医生,20天自己去粮站买面。那时产前产后假期只有56天,女儿出生40天时,她产假已满要上班,把孩子抱给雇请的奶妈家照管。她从南寨闫家村步行走到柿沟公社后沟村参加“五级会议”。到生产大队时,天已擦黑,群众坐在放倒的椽上守着一盏煤油灯开会。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大鸣大放,全民整风”有关政策内容。她参会迟到了,连羞带愧悄悄坐在了会议室的角落里,直到这时,才感觉双腿不是自己的了,唯有“轰-轰”的疼痛直钻心底。接下来的日日夜夜,奶水结得无法入睡,一晚挤两三缸子倒掉,有时候开会时,奶水结得实在受不了,便给会场未断奶的孩子吃,为了工作,一月之后她才回奶妈家看望女儿。

她生第三个孩子时,老伴在部队,无法照顾。她打算回老家生孩子,一切衣物和必备品都捎回去了,准备交接完手头的工作,第二天回家,谁知这个孩子偏偏提前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降临了。那时宿办合一,夜半三更时,肚子一阵疼过一阵,赶紧起床,敲开了居住在县委大院张金财的房门,说明了情况。这位男同志冒雨去医院请接生医生。她拖着阵阵作痛的大肚子,敲开县委书记贺存德家的房门,他妻子临产20 天,向她借了一些婴儿用品打算应急,回到办公室时,夜深雨急接生医生还没来。帮忙的男同志又不好进屋,随着肚子加剧疼痛,羊水顺腿淌了下来,孩子随之生在了办公室的土脚地上,孩子洪亮的哭声让她有惊有喜,一根脐带连接着母子。她僦在婴儿跟前,哪儿也去不了,也动不了,浑身沾满泥水的婴儿哭声越来越弱,心想,不会是把孩子冻死了吧?于是她用双手暖着赤条条的儿子,直到一个小时之后医生才冒雨抹黑赶来。

当老人给我讲述她当年的这些经历时,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淡定。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她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一丝怨言,有的则是一腔为广大群众服好务的热情和干劲!

1962年,县妇联第六届换届大会,张老当选为妇联主任。她见证了第一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是在城隍庙院子里召开的,代表们晚上住在城隍庙两廊内的麦草地铺里,参加会议的有些代表是小脚。高崖的妇女代表骑驴来参会,开完会再骑驴返回去。会后各位妇女代表把大会精神层层传达给妇女同志,依照大会精神战天斗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大会内容。全县妇女这支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位好母亲富裕三代人,女人既是社会的又是家庭的,同时具备生的能力又兼备养和育的职责。这种身份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有一首歌这样唱:“只要妈妈露笑脸,全家喜洋洋……”这足以说明妇女的重要!

张老一生育有一女三男四个孩子,工作的同时不忘上敬老、下养小的做人义务。她在单位是一位出色的女干部;在家庭是一位贤惠的儿媳;在孩子眼里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四个孩子中,三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女儿为主任医师,小儿子留学荷兰,定居澳大利亚。家孙外孙共7人,全部为大学生,德国工作1人,定居澳大利亚3人。

张老有一位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老姐妹。自从认识冯牡丹以后,开始带着工作任务去她家里手把手帮她教书识字,去地里帮她种地除草,甚至帮忙照管孩子,硬是把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培养推荐成千阳县唯一一位参加全国“九大”的基层妇女代表。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张老心里最清楚,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冯牡丹暮年时候,由于老伴去世,孩子远在内蒙。张老多次去看望这位异性姐妹,依然鼓励她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遭遇,直到这位姐妹含笑离开人世。

曹改也是张老发现推荐的一位农村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基层妇女。曹改好媳妇的感人事迹是当时全县妇女同志学习的标杆和榜样。1979年张老被陕西省表彰为“三八红旗手”她当之无愧!

张老1992年从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实际上是退而不休,依然发挥着余热。利用自己的人脉,凭借一腔干事创业的热情,推荐能人贤士50多人义务参与兴复望鲁台建设工作;又在全县广结妇女界能人,让千阳刺绣、布艺、剪纸初具规模;一心为公,博爱济贫参加县红十字会公益活动;广纳贤才,传唱红歌,支持杜志强等人成立了千湖之声合唱团,自己捐资3000元,为合唱团购买必备设备。

张老一生把所有事业用一腔热情串成了一件饰品,挂起熠熠生辉,摆放闪闪发光。她一辈子用行动积累了人脉和好名声,但凡认识她的老老少少都会为她竖起大拇指称赞一番,叹服她敢说敢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佩服她眼光独到,敢于创先争优的缜密思维;折服她认真仔细,求真务实的干事态度!

如今耄耋之年的夫妇俩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晰,满口真牙,吃啥啥香,身体硬朗,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不戴老花镜还能看书学习玩微信,纯手工刻纸画。纸刻画可是一门有难度的手艺活哦,老人想把这门绝活传承下去,正在物色有志者当她的关门弟子。2019年9月,夫妇俩作为宝鸡市唯一一对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传承好家风,礼赞新时代”的金婚模范夫妻。他们在表彰大会上向众人讲述一生的感人故事。他们的老年生活,饮食清淡,生活规律,习字刻画,读书看报,养花散步,生活充满情调也具有品味。

张老是一本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妇联主任到第十四届特邀代表,目睹了代表骑驴开会到代表开车参会,从露天召开妇联大会再到脚踩地毯召开妇联换届大会。她是亲历者亦是见证者,发自内心地感慨:社会在变,千阳在变,妇女的精神面貌在变。这一切都向人们诉说着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广大妇女同志的幸福生活指数在不断提升 !

这一点,特邀代表张秋云老人最有发言权,因为她的风采最具说服力!

本报记者 李喜林 通讯员 吕晓兰 唐靓 李昊彬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