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五一”国际劳动节|致敬劳动者

2024-05-01 09:53:35 来源:群众新闻网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今年,陕西共有8家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4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他们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代表。陕西日报采访了4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先进个人,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范珊珊:不服输的“汽车人”

范珊珊在工作岗位上。 受访者供图

“每天积累的工作技能,都是宝贵的财富。”4月23日,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应用软件工程师范珊珊说。

当了11年“汽车人”的范珊珊,在商用车关键零部件变速器研发领域成果突出,获得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范珊珊说。在2019年之前,重型商用车自动变速器被国外厂商垄断,本土产品适配率低。范珊珊一进入法士特汽车传动工程研究院工作,就投身自动变速器研发。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新技术、钻研技术路线……要想突破现有技术,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学习。2017年,法士特与奥地利汽车技术咨询公司AVL合作开发自动变速器。作为团队重要成员,为了学习国外的汽车变速器系统研发技术,范珊珊放下还不到3岁的女儿,远赴奥地利学习18个月。“竞争对手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范珊珊说。从奥地利回来后,她的团队开始自主研发全新自动变速器,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技术难题。

为了让产品早日推向市场,范珊珊奔走在试车场、修理间、实验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高”试验作为检验产品能否适应极端苛刻环境的重要依据,是产品研发的最后环节和重要环节之一。在法士特创建“三高”试验队之初,范珊珊就跟随试验队来到祖国的高温高寒高原地区。2018年,她到海南进行汽车整车高温试验。为了能尽快积累科研数据、解决问题,她在试验场开着49吨的大卡车做测试分析,拿着笨重的修理工具爬到卡车上换零件。

2020年,范珊珊团队研发的集成式自动变速器成功推向市场,全面取代了国外自动变速器,目前已成功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匹配并进行销售。

在同事的眼里,在大卡车前“小小”的范珊珊总是有着强大的能量。对解决技术问题的痴迷加上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在重大科研项目上,范珊珊结合实际工况,已完成商用车自动变速器平台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用技术和质量“擦亮”中国品牌。2023年,法士特集成式自动变速器年销量达到6万台,出口至南非、南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在产品研发方面,她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10多项重大平台化产品的研发,涉及16速、12速、8速、6速系列重卡及中轻卡自动变速器,新能源纯电及混合动力系列商用车变速器,研发的产品获得行业及协会授予的多项荣誉。

被问及坚持科研的理由,范珊珊的回答很简单:“为了把不懂的问题搞懂,把未解决的问题解决。”(记者 孙丹)

罗波:啃下公路勘察设计“硬骨头”

4月23日,罗波在审看设计方案。 受访者供图

4月23日,记者在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见到罗波时,他正和同事商讨项目设计方案。

从实地勘察到方案设计,再到解决施工技术难题,公路设计方案能否高质量落地成了罗波关心的头等大事。

作为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罗波先后主持了G75兰海高速公路武都(两水)至罐子沟(甘川界)段、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陕西境汉中至略阳段等10余项大型勘察设计项目,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目前,他负责勘察设计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1000公里,勘察设计合同额超过15亿元。

2000年从重庆交通学院毕业后,罗波进入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始从事公路勘察设计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公路交通事业的“赤诚心”,一直扎根公路勘察设计一线。

谈及多年工作经历,罗波回忆起渭武高速公路项目的勘察工作。该项目沿线山大沟深,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作为项目负责人,罗波深感责任之重。

“公路勘察是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必经之路,必须要‘脚到’才能保证‘眼到’‘心到’,没有捷径可走。”罗波说,“在勘察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承接每一个项目都会在驻地‘安家’,通常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木寨岭隧道位于甘肃省漳县与岷县交界处,是渭武高速公路最大的重点难点工程。”罗波介绍,该隧道穿越了12条大断层破碎带以及软弱炭质板岩地层,施工风险高、技术难度大。

为了突破技术难关,罗波带领现场勘察团队放弃休假,坚持奋战在勘察一线。他白天翻山越岭踏勘,晚上回到驻地与项目组讨论技术方案。

“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从天黑探讨到天亮,大家对方案反复推敲、模拟,确保设计方案达到最佳效果。”罗波说。

最终,罗波及其团队采用基于主动支护的高强预应力锚索,结合高强网和喷射混凝土,施工先锚后支,彻底解决了木寨岭隧道施工难题。今年,全长近15.3公里的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正式通车,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提供了经验。

罗波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国际发明专利各2项。他主持的G75兰海高速公路武都(两水)至罐子沟(甘川界)段获评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公路交通优秀设计项目二等奖,参与研发的基于数字钻技术的岩爆倾向性评价与预报关键技术获评2023年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

“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罗波说,“作为公路勘察设计工程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优质公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重任。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一线、精进业务,为公路勘察设计贡献力量。”(记者 郝颖)

王科:当好安全“火车头”

王科在机车机械间确认设备状态。 受访单位供图

4月23日下午,记者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见到电力机车司机王科时,他刚参加完培训。

王科所在的西安机务段承担陇海、宁西、宝中等17条普速线路的列车,西安至榆林、汉中等地动力集中型动车组,以及大西、西成等高铁动车组的牵引值乘任务。这些线路点多线长、环境复杂,对电力机车司机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我们每个月都会进行行车规章、操作规章、技术规章和通用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电力机车司机的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今年46岁的王科是全国工人先锋号“钢人铁马”机车乘务组第18任司机长。参加工作26年来,王科始终践行着当好安全“火车头”的承诺,在行车中未发生过责任事故,并多次圆满完成重点、专运、特运任务。

“行车无小事,安全大于天。”王科说,“为了保证列车安全正点平稳运行,我们乘务组在每趟列车到达后,会对本次值乘任务全过程进行回顾,对容易发生晚点及操纵复杂的区段进行摸排,不断优化操纵办法。”

王科还不断钻研业务,积极组织车间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从过去的内燃机车到现在的电力机车,无论驾驶何种机车,王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深耕、苦练内功,才能做到随机应变。

针对包西线、太西线、陇海线起伏坡道多、汛期行车压力大等问题,王科组织乘务组成员实地考察、总结分析,制定了安全行车、平稳操纵等25项措施,提炼总结出了“和谐型交流机车阶段式提回手柄”“带流制动”等10余项技术成果,不断优化雨雪天气行车等方面安全措施,为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指导。此外,王科还利用学习会、出勤小组会等机会,向同事分享行车经验,帮助提升司机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多年来,他积极做好传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授业务技能,帮助青年职工成长。青年电力机车司机王楠是王科的徒弟。提起师父,王楠感激地说:“师父每次都会提前40分钟到单位对我进行操作指导,教我如何处理紧急情况。去年5月的一个暴雨天,列车在进站前发生了空转,我想起了师父告诉我的‘遇到突发情况要沉着冷静’。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我最终成功解决了空转问题。列车安全进站后,我转头一看,发现师父一直在我身后,他时刻准备着进行‘后援保障’。”如今,王科已经培养了20多名优秀司机,帮助他们成长为岗位上的技术能手。

26年,王科从一名青年司机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人才,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今年,他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及未来,王科说:“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精进专业技术,当好安全‘火车头’,为群众的安全保驾护航。”(记者 耿杨洋)

韩盈盈:刻刀为笔 瓷面“绣花”

4月24日,韩盈盈在进行雕刻。 记者 李欣泽摄

揉泥、修坯、手工装饰……一件耀州瓷的完成要经过17道工序。

韩盈盈的技艺是刻花。

4月24日,韩盈盈进行了8个小时的雕刻工作。在工作台前,她身着灰色工作服,手里细长的刻刀在泥坯上不断变换着角度。

刀刃落,牡丹生。“这是一个以牡丹为主装饰纹样的足球瓶。”韩盈盈介绍。伴随着她的介绍,几支轮廓清晰、结构立体、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折枝牡丹跃然瓶身之上。

2008年,18岁的韩盈盈到西安打工,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崔涛,学习起耀州瓷传统纹饰绘画。“当时,我只是喜欢画画,没有功底,年纪也小,师父并不看好我,觉得我可能坐不住、吃不了苦。”韩盈盈说。

为了向师父证明学艺的决心,韩盈盈每天对着陶瓷残片画纹饰。苦练半年后,她终于得到了师父的认可。“我知道自己没什么天赋,只有多画些、勤练些,才能学到手艺。”韩盈盈说。仅“传统纹饰绘画”这一项基础训练,韩盈盈就练了两年。

扎实的纹饰绘画基础让韩盈盈学习泥坯雕刻时轻松了不少。“不过,要想掌握这门技术,还得勤练。”韩盈盈说。

又是两年,她依旧把时间用在练习雕刻上,每个月只休息一天。她不仅熟练掌握了雕刻技术,还学习了耀州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讲座。

2016年,韩盈盈在一次全国性现场陶瓷雕刻比赛中获得了铜奖,这给了她精进技艺的信心和决心。

山川河流、亭台楼阁、花卉草木、人物虫鸟……韩盈盈量器施艺,作品皆栩栩如生,逐渐形成“单刀刻花”等技艺特点。

她创作设计的作品《青瓷圆瓶》获“第二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玲珑香薰》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青釉刻花牡丹纹花口圆瓶》获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青釉刻花倒流壶》被作为国礼赠予印度总理……

“让更多人认识、喜欢耀州瓷。”随着作品被不断认可,韩盈盈萌生了更多想法。

韩盈盈和崔涛与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传统纹饰和现代艺术结合的设计理念,将刻花装饰刻于模具上,再用机械设备,成功将手工刻花转化为机械成型和压力注浆成型,实现了耀州瓷产品的批量生产,使耀州瓷刻花这一精美而传统的装饰艺术实现了工业化转型。

“手工刻花生产一件耀州瓷至少要半天,现在只需要几秒钟,成品率也从50%提高到90%。”韩盈盈说。

2018年,韩盈盈到铜川市耀州区精善堂耀州陶瓷工作室工作后,为周边28家陶瓷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27名。2020年,她被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古耀新瓷社团指导教师,培训学员470名。

今年,韩盈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说:“希望未来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耀州瓷技艺传承下去。耀州瓷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欢迎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我会毫无保留地传授耀州瓷刻花技艺。”(记者 李欣泽)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