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陕西协同发力保护文物古迹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2024-06-08 09:58:22 来源:三秦都市报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们常说,“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陕西,作为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陕西省文物基本数据(2024版)显示,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文物诉说过往、启迪未来,纵然历经岁月沧桑,这些文物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陕西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让这些丰厚的历史沉淀和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重拳打击文物犯罪

“不清楚所购陶器系文物,我有合法的收藏职权……”这是秦都古陶博物馆(民营)副馆长程某在法庭上的辩解。即便如此,5月28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程某犯倒卖文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作为民营博物馆经营人员,程某主要从事馆内藏品的征集、修复以及展览宣传工作,具有合法征集文物的业务便利。2015年,程某多次大量购买出土的陶制文物,共计支付文物款122.15万元。后又将部分文物转卖,获得赃款296.5万元。经鉴定,查获陶器合计791件,属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

6月6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与省文物局联合发布5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典型案例,程某倒卖文物案只是其中一件。

保护文物,法律法规是最有力的武器。6月6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1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177件529人,起诉204件750人,有力打击和震慑了文物犯罪”。

不仅如此,为了让文物保护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陕西出台了《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用公益诉讼“办理一案 治理一片”

在秦岭终南山北麓楼观台景区,一棵古银杏树郁郁葱葱,吸引不少游客拍照合影、系上“祈愿带”。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有群众在网络平台反映,秦岭北麓有上万棵古板栗树亟待保护。陕西铁检分院办案团队调查走访发现,秦岭南北麓的古树普遍存在枯死、病虫害、人为砍伐等自然受损和人为损害问题。

为此,陕西铁检分院向当地林业部门和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采取有力措施。收到检察建议后,当地政府要求林业局牵头,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行动。

3年来,针对古树名木保护不力问题,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已立案10件,发出检察建议11件,推动保护古树12000余棵,打造的“秦岭生态检察卫士”品牌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

“过去一提到文物保护,许多人以为只是文保部门的责任。”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谭鹏说,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之后,更易引起文物所在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增强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有助于解决一批长期难解决的问题。

202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14件。

携手画好文物保护“同心圆”

3000余年来,秦蜀古道见证了朝代兴替与政经通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分之二的遗存分布在陕西境内。历经岁月洗礼和人为破坏,古道一度难掩落寞。

2022年10月,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要求陕西省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优势,启动秦岭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探索。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专家、学者等力量,建立公益志愿者线索举报机制,凝聚秦岭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合力,让这些丰厚的历史沉淀和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形式,及时向文物、文旅、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提出整改建议,以‘我管’促‘都管’。”谭鹏说,加强重点领域监管,针对文物犯罪中出现的地下文物交易活跃等新问题,及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拍卖行、古玩交易市场、网络平台等的监管力度,逐步推进交易市场源头治理,着力清除相关领域乱象。同时,善于运用外脑,充分发挥检校双方各自优势,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推动解决涉案文物鉴定难题。不断加强与法院、海关、文物等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涉案文物鉴定、保管和移交、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协作配合,携手画好文物保护“同心圆”。(记者 谢斌)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