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踩着父亲的脚印走进平利的晨雾里,看他把汗水种进泥土;十年后,我循着那片土地的气息再来,风里还飘着当年他说过的话。”
这脚下的路,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时光把“传承”酿成了种子,让“坚守”在两代人心里,长出了同样的根。
一棵扎根平利大地一千五百载的古树,年轮里镌刻着山河岁月。2025年7月,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启声”志愿服务团的年轻身影汇聚于安康市平利县磨沟村这方浓荫之下。当成员黄宇殊菡的清音穿透时光,诵读出父亲黄淋五年前写在扶贫日记里的诗行时,两个村庄、两代身影、两种奋斗,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动人交汇。而“启声”团此行,不仅以声波传递乡情,更肩负着传播时代强音的使命——他们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化作贴近乡土的宣讲,为磨沟村的振兴画卷增添思想的亮色。这一切,共同映照着乡村振兴路上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彼枝·汗沃桑梓:三合村头的无言诗行
时光倒流至2016年的平利县三合村。扶贫第一书记黄淋的任期将满。多少个日夜的殚精竭虑,多少次门槛的进进出出,多少回山路的跋涉往返,都沉淀在他离任前夕于工作日记中写下的《再见,平利三合》里。那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一位扎根泥土的实干者,用汗水和心血在岁月深处刻下的无字丰碑。
黄淋看望三合村贫困户
字里行间,跃动着最真实的变迁:从初到时面对土地的贫瘠与困顿,到离别时欣喜于荒地上崛起的一座座菌菇大棚,聆听到养牛场里新生牛犊充满活力的欢鸣。这巨变的背后,正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黄宇姝菡在三合村玩耍
黄宇姝菡与母亲看望贫困户
于是,当他收拾行囊离开三合村,那本承载着不舍与期冀的日记,如同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悄然埋进了这片倾注过热血的土地,也深深植入了女儿的心田。它承载的不仅是个人奋斗,更蕴含着对党的富民政策的坚定信念与深情礼赞。
此枝·声传新章:古树荫里的青春回响
2025年7月16日,在磨沟村的千年古树下,“推普+乡村文化+理论宣讲”的舞台已然铺就。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启声”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们,怀揣着用青春之声服务乡村、传播真理的满腔热忱,精心组织着这场特别的聚会。聚光灯下,成员黄宇姝菡手捧父亲那本已显斑驳的扶贫工作日记。她的登场,不仅是为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启声”志愿服务团全体成员以青春之名,向父辈实干精神致敬、向时代使命进发的集体宣言。
当她以清晰、饱满、浸润着真挚情感的普通话,诵读起父亲于2016年离别平利三合村第一书记岗位前夕写下的《再见,平利三合》时,空气仿佛凝固。文稿中,父亲笔下“初见的贫瘠荒芜”与“离别时菌菇大棚林立、牛犊欢腾”的强烈对比,在她恳切的声音演绎下,化为乡村振兴历程最生动的史诗画卷。“十年前汗水浇灌希望”的父辈艰辛,瞬间有了温度与重量。而这份厚重的情感铺垫,也为后续“启声”团成员们将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惠农富农政策,融入方言快板、情景讲述、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进行的理论宣讲,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共鸣。
此刻,在磨沟村的古树浓荫里,黄宇姝菡的声音,已非简单的复述。它是一粒精神的火种,一次信仰的宣告。她站在这里,代表着“启声”团全体成员,代表着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子的精神面貌,代表着新时代青年用知识反哺乡土、以文化赋能振兴、用理论照亮前路的坚定步伐。父亲用脚步丈量脱贫之路,她和她的同伴们正以标准的声音架设沟通之桥、以青春的话语传递党的好声音——这是属于新一代的振兴序曲,在千年古树的见证下嘹亮奏响。
赓续:青春接力的时代征程
磨沟村古树下的推普实践与理论宣讲,是“启声”志愿服务团青春力量的精彩绽放。黄家父女的故事,为团队的征程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
从传承到开创,“启声”志愿服务团的青年们深刻体悟,乡村振兴是一场永不停歇、需要思想引领的接力赛。 黄淋书记代表的是上一代人“踏破铁鞋”的实干担当与“功成有我”的奉献情怀;而今天,“启声”志愿服务团正以语言文字推广为载体,架设文化传播与产业振兴的声波桥梁,同时自觉担当起“理论轻骑兵”的角色,将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送入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振兴夯实思想根基与语言根基。 变的是奋斗的维度与方式,不变的是那份融入血脉的乡土深情、振兴承诺,以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与积极传播。
聚星成河,照亮乡野。此次平利推普宣讲之行,是起点,更是号角。“启声”志愿服务团将以此为激励,继续当好乡村文化的“传声筒”、理论政策的“宣讲员”、振兴活力的“播种机”,深化推普,创新宣讲形式,并肩携手将专业知识与党的温暖播撒在田间地头,将青春热情倾注于服务乡亲。
在平利的青山绿水间,他们用行动宣告:青年一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是传播真理、点亮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从脱贫攻坚的坚实基业到乡村振兴的壮丽蓝图,一代代人的倾情奉献与思想薪传,如同古树深扎的根脉,必将支撑起乡村更加繁荣、自信、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杜煜明 王晨 黄宇姝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