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万只”大关,这昭示着从1981年的独孤7只到如今的万鹮竞翔,从踪迹难觅到近在咫尺,朱鹮这一世界级珍稀濒危鸟类从秦岭一隅飞向了世界,正一步步摆脱濒危的困局,走向复兴。
朱鹮种群的繁衍、复壮,既有其栖息地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之功,同时更离不开刘荫增、许树华、庆保平、张军风等几代“护鹮人”始终坚守一线的辛勤付出,正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探索研究科学的朱鹮人工繁育方法和野化放归路径,为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繁衍、复壮提供了可能、开拓了道路。
缘起北迁 二十载青春与朱鹮“共舞”
2002年,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种群、扩大其栖息地范围,逐步推动朱鹮种群向历史分布地恢复,60只朱鹮跨越秦岭,从汉中洋县来到西安周至县楼观台,这也是人工饲养朱鹮首次尝试在易地建立繁育基地。而彼时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工作的张军风,自此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35岁的张军风,此前主要从事大熊猫、金丝猴及红腹锦鸡等动物的饲养繁育工作。因为她工作细致踏实、善于挑战、具备超常责任心,被委以重任肩负起朱鹮人工饲养工作。3月4日,当60只朱鹮来到研究中心,张军风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领域。
挑战,从一开始就近乎残酷。朱鹮初到秦岭北麓,能否安全越冬,是关乎着朱鹮种群能否在秦岭以北扎根的生死考验。张军风并未简单照搬洋县模式,而是创造性地提出并主导实施了“耐受性试验+人工保温”的综合方案:针对病弱个体,用塑料布封裹救护舍,悬挂热能灯提高温度;在地面铺设保暖的草垫,并放置粗壮树干模拟自然栖木,供不能上架的朱鹮选择使用;热水烫、汽油喷灯烤水管防止水池结冰,以保证朱鹮在寒冬腊月吃上鲜活的泥鳅,并尝试补充多样化饲料增强朱鹮抵抗力。
在那段充满未知艰难的岁月里,她像守护婴儿般日夜值守,敏锐捕捉种群最细微的异动。“孵化育雏期间,晚上十二点不敢睡觉,出现问题马上就处理”,张军风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忘我的奉献。奇迹在她手中发生,整个冬季无一例朱鹮冻死,引种当年即成功繁育26只健康雏鸟,首战告捷。
但这只是起点,这场越冬攻坚战的胜利,不仅为楼观台朱鹮种群赢得了立足之地,更点燃了易地保护的希望之光。二十余载春秋,张军风带领团队不懈攻关,累计参与繁殖朱鹮600余只,先后攻克了朱鹮人工育雏、自然育雏和义亲代养三大技术难关。
在人工育雏中,她革新提出“按体重精准控温”代替传统“按日龄控温”,为发育节奏不同的雏鸟提供定制环境;每只雏鸟配专属“烧杯”,杜绝交叉感染;针对刚出壳50克左右的雏鸟,她精准调配营养餐,将泥鳅骨破壁至无刺,更独创按摩与添加鸡内金疗法,治愈90%以上雏鸟“脖后仰”顽疾。
为提升自然繁殖率,她提炼“最小干扰、最优保障”工作法,选一批小笼舍朱鹮重点培养管护,使楼观台自然繁殖朱鹮达到种群数量的25%。她带领团队探索“义亲抚养”模式,将人工孵化雏鸟交亲鸟抚养,既降成本,又促进行为传承,为种群可持续复兴拓出新路。
千里护送 点亮南方朱鹮种群复苏星火
张军风不仅是科研者,更是朱鹮的“母亲”。
2008年,为了建立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陕西省林业厅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朱鹮科研工作,10只承载着物种复兴希望的朱鹮被调运至浙江德清县。张军风作为技术骨干再度出征,担起科研攻关与保育实践的双重重担。她的身影频繁穿梭在浙江大学的实验室与临时驻地——学校宾馆之间,为了确保朱鹮雏鸟日夜都能得到精细照料,张军风果断决定将朱鹮雏鸟转移到宾馆房间内饲养。面对专业育雏设备的匮乏,她就地取材,把最朴实的小纸箱亲手改造成简易育雏器,挂上灯泡、放置温度计。这方寸纸箱,凝聚着她的智慧与炙热的期盼,将两只弱小的朱鹮雏鸟成功养到10日龄。
但张军风的使命远不止于此,她多次深入项目基地—德清县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指导笼舍建设,传授饲养和繁育核心技术,为在南方湿热气候环境下建立稳定、健康的朱鹮种群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科学基础。历经十余年的科研探索和精心保育,当年播下的希望种子已然茁壮成长。如今,德清的朱鹮种群规模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蓬勃发展至400余只,在江南水乡续写着种群复苏的篇章。
此外,张军风积极参与朱鹮野化放归工作:在半野化网笼中模拟自然环境,训练朱鹮飞行、觅食与避敌能力;系统观测朱鹮行为,评估野化潜力;参与秦岭北麓放归地生态承载力和安全性评估,一步步为朱鹮真正重返蓝天筑牢科学基石。
张军风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朱鹮研究基地,从临危受命的青年,成长为朱鹮保护领军者,潜心守护“东方宝石”,这份深情浇灌终成硕果。而今,朱鹮种群日益壮大,对促进秦岭北麓现有野外种群交流融合、优化基因库意义重大。当我们再次仰望天空,看见那抹粉白色倩影悠然划过,不应忘记在这漫长的重生之路背后,站着的正是像张军风这样用匠心守护生命、以创新击破困境的科研工作者。
本报记者 候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