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印台区按照“五有”目标,整合各类资源,推进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全力提升“只进一扇门,解纷万家事”工作效能,让“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社会共识。今年以来,群众接待大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4件,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8%。
突出规范化,打造一站式为民服务阵地。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印台区委把规范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要求“入驻人员要懂业务、会调解,善做群众工作,高标准完成区镇规范化建设”。政法委召开8次推进会,10次调研镇(街道)工作。常驻、轮驻部门加强上下衔接,条线指导,确保区镇两级建设同步推进。二是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落实中政委等12部门《意见》和《工作指引》要求,制定工作指南和任务清单,开展专题培训指导2次。依照“五个规范化”要求,统一标识,规范“路线图”,设置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功能区,明确政法委、综治中心工作职责,细化11个部门入驻事项清单,健全入驻人员日考勤、周例会管理制度,完善受理、咨询两本台账,压实化解矛盾责任链。三是坚持方便群众。镇级综治中心均在镇政府进门入口处建设,与便民服务中心相邻,设置群众接待、矛盾调解、研判调度功能室,平安法治办全员入驻办公,基层政法单位和“五办两中心”人员随叫随到,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办、依法办。区综治中心临街而建,距区政府300米,一楼群众接待大厅设置“五室一庭”“两窗口”,包含8个功能区18项解纷功能,大厅设置受理电话,公示常驻、轮驻人员办公区、业务受理范围和联系方式,让群众“一脚踏进大厅门,一眼认准办事人”。
突出法治化,搭建一揽子矛盾调处载体。一是完善运行机制。制定职责事项清单、工作运行机制、日常管理制度三类26项制度机制,矛盾化解推行“三单两函”运行机制,落细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依照“路线图”依法化解,形成“一站式统一受理、靶向式分类流转、多元化依法办理、全过程闭环管理”调处化解体系。二是整合调解资源。搭建调解、仲裁、复议、审理、咨询等各类解纷载体,重点引入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及专职人民调解员等专业调解力量,组建百名高素质调解人才库,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两代表一委员”等专兼调解资源,形成多调联动、优势互补调处人才格局,提升化解质效。三是坚持调解优先。区综治中心建立“秋侠调解”工作室,打造调解专家领衔、政法力量和行业人才支撑的专调+联调团队,统筹“四调联动”,做强调解。镇级探索“一镇一特色”调解机制,以“小成说事”“群议坊”调解品牌为引领,完善城关“四项机制”、王石凹“地企协作”、陈炉“1366”等机制经验,区镇两级调解阵营形成合力,让调解成为群众解烦忧的首选。
突出精细化,建设一体化联动治理枢纽。一是做细网格管理服务。坚持规模适度、便于管理原则,全区划分一级网格504个,二级网格322个,专属网格122个。社区网格员优先由55名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58名“两委”干部为补充,农村网格员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建立“一专四联两融”网格工作队伍,精准管理连心户、暖心户、放心户。健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体系,完善网格“8+N”事项清单,全区378个党小组、195名党员中心户与网格体系精准匹配,夯实网格治理根基。二是做优数字治理平台。拓展应用“531”立体网格治理模式,依托“综治联动平台+‘平安铜川’小程序”,落实“镇办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强化区镇村三级联动,实现民生诉求“一键通达”、大事小情“一网打尽”。目前运用“平安铜川”解决群众诉求455件,消除风险隐患238起,调解矛盾纠纷72件,提供法律咨询140件。三是做实预警协调督办。每月对非警务警情、群众信访、人民调解及“平安铜川”平台等诉求风险进行分析,精准研判风险概要,通过《印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分析报告》,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点领域风险分级预警60余件次,为区委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对相关风险以“工作提示函”“风险预警函”形式,督促责任单位落实化解责任。(信息员 杨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