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铜川:一位母亲的逆袭之路

2025-09-02 18:22:01 来源:西北在线

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有多高,李艳华身上的苦难就有多重。13年来,她用爱和坚韧创造奇迹,让植物人儿媳开口叫“妈”;她用陪伴和担当,让孙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她用理解和支持,让绝望中的儿子蝶变为“铜川市十佳第一书记”,让这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欣欣向荣——

一位母亲的逆袭之路(报告文学)

20250902174037772-43-87780.jpg

今年暑假期间,全国道德模范李艳华(右一)带着劫后重生的儿媳张娟(右二),以及儿子、孙子游览西藏,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天伦之乐。图为全家人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秋夜如水,微风习习,凉风裹着几缕花香悄悄溜进了屋子。蝉鸣阵阵,月影斜斜,月光漫过李艳华鬓角的银丝,映亮了她满是幸福的笑脸。

“娟啊,康康(化名)考上大学了,就要上学去了,你高兴不?”69岁的李艳华来回摩挲着孙子的录取通知书。

“妈妈……妈妈……”轮椅上的儿媳张娟晃着右手,似乎在兴奋地回应着她。

“唉,要是你能明白该多好啊!”李艳华有些遗憾。

儿子焦鹏红着眼眶安慰:“妈,你就快享孙子的福喽!”他知道,13年来,是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难得她笑得这么开心。

“行,我就等着喽!”李艳华觉得幸福又回来了:

今年夏天,因脑损伤曾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张娟越来越“聪明”了,17岁的康康捧回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直想去西藏的愿望实现了,曾伤心绝望的儿子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是,党和政府也颁给她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道德模范。

“奶,等我大学毕业后,就把妈妈接走照顾,让你也享享清福!”康康说道。13年了,岁月染白了奶奶的头发,压弯了奶奶的脊背,也给她留下了满身的病痛。

恍惚间,康康仿佛看到4岁的自己正在医院哭闹。

20250902174037617-48-a6bc1.jpg

“傻了也不怕,只要娟子在,康康就有妈妈”

“我的牙好疼啊,妈妈,求求你睁开眼睛看看我……”4岁的康康扑在张娟的病床前哭喊着。

“让奶奶看看……”李艳华紧紧搂着孙子,她不知道该怎样向4岁的孙子说起那场车祸,也不敢相信幸福会走得如此决绝。

“你儿媳出车祸了!”2012年3月1日一大早,来自老同事的一通电话打破了李艳华平静幸福的生活。

特重型颅脑损伤!

刚赶到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的李艳华,就迎来了当头一棒!病床上一动不动的儿媳、满眼伤心绝望的儿子、在另一家医院治疗肝病的丈夫,李艳华的天都要塌了:这个家怎么办?

命运没有给李艳华思考和喘息的机会。第二天,张娟因颅压过高,又一次被推进了手术室。

“大概率会是植物人。”术前医生告知李艳华母子。

“救,不管咋样人活着就好!”李艳华没有犹豫。

手术室外,她对儿媳的娘家人郑重承诺:“真成了植物人,以后我来照管!”

术后一个月里,高烧严重威胁着张娟的生命。每天凌晨12点左右,李艳华都要想办法给张娟退烧。用温水不停擦洗全身,用毛巾裹着冰袋冰敷,运气好时,两个小时左右体温能降下来,不好时会折腾一晚上。

冰和水很快浸湿了被子,李艳华立即换上干爽的被子。汗水浸湿了衣服,她却顾不上换,等儿媳体温恢复正常,她才能抽空睡会儿。

“去西安买特效药!”又一次凌晨3点多,张娟的体温怎么也降不下来。听医生说西安有种特效药,李艳华马上打发儿子连夜去买,“娟不能有事!”

妹妹李艳英见姐姐忙得团团转,劝她:“姐,你歇会儿,我来!”

“我心乱,娟体温这么高,我歇不下!”4小时后,焦鹏带着特效药回来了,熬了一夜的李艳华见张娟用上了特效药,才放心地眯上了眼睛。

为了照顾好儿媳,李艳华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同病房的人都好奇:“就没见这老太太睡过觉。”

李艳华总说:“娃遭难了,我睡不着,只有忙起来才不会胡思乱想。”

怕张娟躺在床上生褥疮,李艳华每两个小时给她翻一次身,按摩一遍四肢。张娟痰多,她就每半个小时拍一次痰。为了给儿媳增加营养,她托妹妹买来蔬菜和肉打成糊状,喂给儿媳。一天4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喂饭时,她总对着儿媳念叨:“娟啊,快吃吧,吃了才扛得住病啊。”

3月22日,儿媳张娟车祸后的第21天,老伴永远离开了李艳华。

因为要守在儿媳身边,李艳华没能见老伴最后一面,这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葬礼上,她一遍遍对着亲戚们解释:“我只有一个儿子,一直把娟子当闺女。为了她,为了我孙子,只能对不起老焦了,希望他不要怨我。”

张娟毫无知觉地躺在医院,前来探病的亲友忍不住劝道:“干脆别治了,花钱事小,植物人就醒不过来,这样张娟受苦,你也跟着受累!”

李艳华笑笑不说话,人背后她告诉焦鹏:“瓜了、傻了都不怕,只要娟子在,康康就有妈妈。”

4岁的康康成了医院的“常客”,他和奶奶一直在医院守着妈妈。很多时候,奶奶忙着照顾妈妈,他只能独自在医院的走廊玩耍。每天早上,康康都会叫妈妈起床:“妈妈,你快起来亲亲我……”

这时,李艳华总心疼地抱着孙子不断重复:“会好的,你妈妈一定会好的……”

20250902174037617-93-02f4c.jpg

“我只能先顾活着的这个,只能先顾你啊,娟子”

“奶奶,我来帮你!”7岁的康康非常懂事,他是李艳华的“小尾巴”。

住院8个月,4次开颅,张娟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但她真成了植物人。

2012年12月,张娟病情稳定后,被接回家静养。儿子要回去上班,康康要继续上幼儿园,李艳华更忙了。

寒冷的冬日里,李艳华家总会在早上6点准时亮灯,她要洗尿布了。植物人张娟大小便失禁,每天要换无数块尿布,一天洗一大盆,才勉强够用。儿子焦鹏劝母亲用成人纸尿裤,但李艳华却不同意:“纸尿裤一片两块多钱,有这钱还不如去给娟子做康复。”

手洗尿布时间长了,李艳华的双手变得通红,疼痛难忍,只能戴上橡胶手套洗:“洗衣机不行,只有手洗才干净。我不洗,娟就要遭罪。”

二楼的老邻居张玉新看着楼上晾满尿布的阳台,总忍不住对老伴叹息:“艳华那么刚强的人,现在都不太跟人说话了!”

事实上,儿媳遭遇车祸,老伴突然离世,一连串的打击让李艳华变得有点消极,她觉得自己晦气,也怕把晦气带给别人。她不去社交,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让张娟尽快好起来。

她和张娟住在一间房子,这样便可以及时为她清理大小便。她没事就给张娟按摩,帮助卧床的她促进血液循环。她爱给张娟讲康康的事,总想着也许母爱能唤醒她。她还会挑天气好、人少时,推儿媳去晒太阳,给她补补钙。

如何将个头1.7米、体重70公斤的张娟挪上轮椅,对李艳华来说是个难题。她身高不足1.5米、体重50公斤左右,每次只能将张娟的双手搭在自己脖子上,然后用右膝撑起,小心翼翼地将她挪到轮椅上。这个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每次她都会出一身汗,但即便是再小心,也会发生意外。

一个晴朗的周末,李艳华照例要将张娟挪到轮椅上去晒太阳。突然,一个趔趄,儿媳和轮椅都压在了她身上,康康在一旁急得直哭,奈何力气小扶不起奶奶。几分钟后,疼痛稍微减轻,李艳华才艰难地将儿媳挪上轮椅,带康康一起去晒太阳。

晚上,7岁的康康哭着对焦鹏说:“我想快快长大,帮奶奶干活。”

听了儿子的话,焦鹏很惭愧,每次看见母亲给媳妇端屎端尿,他总会匆匆走开。而每次走了,他都后悔不已:“不敢看啊,看见了心里难受,也不敢想,想了就很绝望。”

儿子的伤心绝望,李艳华很能理解:“他们感情好啊,所以才会走不出来!”

平日里,李艳华热衷于搜集各种治疗植物人的“方子”。送张娟去做康复治疗、和妹妹一起给张娟刮痧、和毫无反应的张娟说话、请针灸师傅上门扎针……听说高压吸氧有利于脑损伤恢复,她又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去医院排队预约。

这些“方子”折腾下来费力又费钱,她却从不吝啬,“万一哪种能行呢!”

2013年5月,李艳华85岁的老母亲因突发疾病去世。姊妹们考虑到姐姐的情况,没按习俗停灵3天,便匆匆安葬了老母亲。

葬礼结束后,李艳华当日就返回了临潼,照顾正在康复治疗的张娟。那晚,她一边给儿媳洗脚,一边念叨着:“我只能先顾活着的这个,只能先顾你啊。是不是,娟子?”

“小朋友们说妈妈是僵尸,不跟我玩!”一天,康康抹着泪从外面跑回来。

孙子的话让李艳华愣了好一会儿,她无法斥责小儿,只能红着眼眶安慰:“不是的,妈妈只是生病了。”

从那以后,7岁的康康再也不找小朋友们玩了,他总是默默跟着奶奶,随时给她帮忙。

20250902174037617-70-35638.jpg

“你放心到村里去吧,家里有我呢”

“妈,单位要派我去村里当第一书记,帮村民脱贫哩。”2015年7月的一天,焦鹏踌躇良久,终是开了口。

“你放心到村里去吧,家里有我呢!”李艳华知道儿子走后,自己身上的担子会更重。

望着一步三回头的儿子,她对妹妹说:“这几年,娃一直过得很痛苦,也许换个环境,他才能走出来。”

2015年8月,焦鹏去耀州区瑶曲镇葫芦村任第一书记,这一走就是三年。这三年里,他大多数时间吃住都在村里,每次打电话回去,母亲总会说:“家里好着呢,你好好干你的。”

2016年11月的一天,李艳华照例教张娟说话:“娟,跟我说,‘妈妈’。”

“妈……妈……”这若有若无的声音让李艳华忍不住环顾四周。

没人!

她不可置信地再次引导,一声清晰的“妈妈”撞进了她的耳朵。

“娟子醒了!她会叫妈妈了!”李艳华兴奋地给儿子打电话,又向妹妹、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这声“妈妈”让坚持了4年多的她终于看到了希望。

8岁的康康得知妈妈醒了后,急忙奔到房间:“妈妈,妈妈,你终于醒啦!”

几天后,看着什么都往嘴里塞的妈妈,康康有些发愁:“奶奶,你说我妈妈还能好吗?”

“能,一定能!”张娟醒了,李艳华很高兴,但日子似乎过得更苦了。

晚上,刚醒来的张娟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李艳华只能整夜整夜陪着。白天,原来每天要做的按摩,张娟变得抵触起来,手总是胡乱挥舞。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婆媳俩终于有了默契。

张娟只会说“妈妈”,但李艳华知道:一声“妈妈”加上用手揉肚子,就是要上厕所了;一声很尖锐的“妈妈”,是生气了;轻轻地叫“妈妈”,是在寻求关注……

2016年的一个雪夜,张娟突然发高烧了!

试遍各种方法后,张娟的体温依旧不降,雪夜叫不到出租车,李艳华只能不断用温水给儿媳擦洗,康康在一旁递毛巾。熬了一夜,天终于亮了,婆孙俩踩着厚厚的积雪,用轮椅推着张娟,步行去医院看病。

在寒风呼啸的大街上,康康突然停下来说:“奶奶,我害怕,快让爸爸回家来吧。”

第二天,等焦鹏得知消息赶回来时,张娟已经挂上了吊瓶。

在母亲的支持下,焦鹏的驻村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忙着给小山村修路,忙着发展村里的产业,忙着帮村里建文化广场……

2018年,驻村期满,焦鹏被评为“铜川市十佳第一书记”。站在领奖台上,焦鹏红了眼,他深知这份荣誉背后是母亲沉甸甸的支持和付出。

焦鹏回家了,李艳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好消息不断传来——儿媳能在画板上拼出“康康”两个字了,会刷抖音了,做完食道手术后能吃饺子了……

但儿媳依然只会叫“妈妈”。

上了小学的康康似乎有了心事。

一天,李艳华接到了孙子班主任胡老师的电话:“孩子脸上总有抓痕,下课了也不和别人玩,家里是不是……”

接完电话,李艳华的心都揪起来了,这些年她顾不上康康。康康脸上经常有伤,是因为他每天都会去抱妈妈,傻傻的妈妈总会用手将他的脸抓破。

她红着眼眶对班主任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怕康康会自闭了。”

“给孩子换个环境。”班主任建议。

2019年,小学毕业的康康被送去西安读寄宿中学。开学那天,康康站在校门口告诉李艳华:“奶奶,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

“我老了,就带着娟子一起去住养老院”

康康换了个环境,性格开朗了,学习也不用人操心。

张娟还是只会叫“妈妈”,但她已经知道配合李艳华了,她甚至能控制轮椅给忘记带钥匙的家人开门,这让李艳华忍不住有了更多的期待。

她专门咨询了脑机接口技术,但张娟因缺失四分之一的脑组织,不符合条件。

她专门去西安市红会医院咨询骨科专家,想让张娟站起来,却得到了“不可能恢复”的答案。

尽管如此,她还是常常憧憬着:“科技这么发达,也许有一天娟子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和我们沟通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14岁的康康喜欢上了生物和化学,他下定决心:学习生物制药,研制能治好妈妈的药。

尽管张娟只有3岁小孩的智力,但李艳华一直努力让她过得更好。她舍不得用两块钱一片的纸尿裤,却给儿媳买了4000多元的轮椅,只因坐着舒服。她亲手缝制了大大小小的抱枕,小的用来垫在屁股两侧,防止长期使用便盆的儿媳屁股起茧子;大的可放在床头当靠枕,也可垫在脚下,让腿部血液循环更好。

2022年,康康要中考了,李艳华带着张娟去西安给康康陪读。那一年,在小小的出租屋里,李艳华变着法子给孙子做饭,张娟虽然只会嘿嘿傻笑,但康康很高兴:“每天能看到妈妈和奶奶,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康康中考完的那个暑假,李艳华在清扫地下室积水时不慎摔倒。肋骨断了2根、还扭转了2根,医生要求住院治疗,李艳华却坚决不肯住院:“儿子要上班,孙子还小,谁来照顾我儿媳?”

简单固定处理后,她躺在沙发上指挥康康做饭。她让焦鹏将张娟推到自己身边方便照顾。给张娟清理大小便,她坚持自己来:“康康是十四五岁的大小伙了,不方便。”

她忍着剧痛,努力撑起身子给张娟擦洗,短短几分钟,她总会疼出一身汗,这让她落下了严重的腰部疾病,如今需要常年佩戴腰部护具。

后来,妹妹李艳英来看姐姐,李艳华绷不住了:“真疼啊,快疼死我了,我都想睡下去再不起来了。可我走了,这个家怎么办?”

晚上,一向少言的焦鹏哽咽着对李艳英说:“姨,是我对不起我妈,这些年要是没有我妈,这个家早就散了。”

“没有我奶,我还不知道在哪里混呢。”康康说。

奶奶带大的康康特别节俭,校服裤子破了,让奶奶缝一缝继续穿。因为奶奶一直说:“多攒点钱,等钱攒够了,我也老了,就带着娟子一起去住养老院。”

在康康眼里,妈妈虽然是个“傻妈妈”,但他一点也不嫌弃,把妈妈当孩子一样哄着。母亲节,他会给妈妈买她爱吃的锅巴。看到好玩好看的,他总会给妈妈带回来,有时是好看的小戒指,有时是哨子糖,有时会是个小玩具。从小奶奶就告诉他:“康康啊,你一定要对你妈妈好,她是给了你生命的人。”

每当这时,康康总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对奶奶好,奶奶是撑起这个家的人。

20250902174037651-37-65f3b.jpg

“哪天娟子完全清醒了,她看到这些照片一定会很高兴”

2025年夏天,对李艳华来说是个幸福的夏天。

6月,她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首次和张娟分开,去北京领奖。这些年,李艳华用爱唤醒植物人儿媳的故事在小城铜川广为传颂。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李艳华显得有些无措:“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啊,当不起这份荣誉!”

面对别人的恭喜,儿子焦鹏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深知荣誉越高,背后的付出越大,而母亲的付出,是替自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太对不起母亲了。

7月,独自在外求学的康康,高考考了600分的好成绩。焦鹏当即宣布:“我们去西藏自驾游吧!”他恍惚记起,2006年,母亲退休时就说:“一定要去西藏一趟。”这些年,母亲忙着照顾生病的父亲,忙着照顾植物人妻子,忙着照顾康康,近20年的时光,让她变得苍老多病,再不去也许就没机会了。

在布达拉宫旁、在唐古拉山上、在纳木错湖边,每一处李艳华都坚持留下一张全家福。她说:“哪天娟子完全清醒了,她看到这些照片一定会很高兴。”

20250902174047988-11-fa992.jpg_scale.jpg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山路崎岖,焦鹏和康康爬山去参观,李艳华推着张娟在山脚下转悠。一位卖酥油茶的藏族妇女得知李艳华推着儿媳,竖起了大拇指,免费送了她一份酥油茶,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她们。

从山上下来,康康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和妈妈买了漂亮的手链,亲自给她们戴上:“希望奶奶和妈妈永远健康开心。”

“这趟出来值了!”

李艳华惊喜地发现张娟变得更“聪明”了——她会在红灯时,用手拉着焦鹏的衣服,提醒他停下来;绿灯了会拍拍他的肩膀,示意该走了。

8月初,康康也给这个家带来了好消息:他考上了东北的重点大学。

五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李艳华跟着父母从东北来到铜川,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如今,康康要去东北上大学了,命运似乎以另一种方式走向了圆满。

灯光下,李艳华久久不愿放下康康的录取通知书,她看着已是大小伙的康康依然赖在张娟怀里,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张娟一边喊“妈妈”,一边伸着脖子看康康的录取通知书,似乎连她都知道通知书给这个家带来了幸福。

“妈,你快七十了,雇个保姆吧。”焦鹏又一次提起雇保姆的事。

“不用,我还能干得动。”李艳华又一次拒绝,“等我干不动了,我就带着娟去住养老院。”李艳华没说出口的是,她希望最好的结果是她俩一起离开,把娟子交给谁她都不放心。

“娟啊,咱俩都好好活着。将来康康结婚了,一起去给他看娃!”灯光下,望着儿子一家三口,李艳华欣慰地笑了。她想,这热热闹闹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作者:高彧 刘冰剑 郗海琴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