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其中,高校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但有多所高校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有大量小而精的博物馆深藏于大学校园。
发布于:2025-11-13
一个画家村的拔节生长
30多年前,一批画家来到宋庄,在这里扎根创作。从此,这个位于北京通州的普通村落,迎来了新的生机。
发布于:2025-11-12
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湖南着力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题”,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布于:2025-11-11
千年龙泉剑 匠心传薪火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的沈广隆剑铺,是当地唯一一家“子承父业”的中华老字号宝剑生产企业。据称,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剑铺第一代掌门沈朝庆就开始铸造龙泉剑。一把上好的龙泉宝剑,可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半,而剑刃不卷。
发布于:2025-11-11
距今约2.8亿年!山西阳泉矿区发现远古银杏化石
日前,在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大村村一处乡村小道边,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远古植物化石。
发布于:2025-11-10
“老戏新演”也精彩
当前,旅游演艺市场产品供给丰富,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一批山水实景、主题园区演艺等传统业态,正持续提质升级,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发布于:2025-11-10
一座灌溉工程 千年泽被一方
日前,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赤山湖灌溉工程是目前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灌溉面积达7.7万亩。
发布于:2025-11-10
当“数字原住民”邂逅文化遗产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Z世代“拍遗产·讲故事”文明互鉴活动成果发布会暨2026年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发布于:2025-11-10
爆火之后,何以破局立新
虽已经是秋冬时节,日前在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现场却“热浪袭人”。
发布于:2025-11-10
延安木刻艺术的时代回响
作为抗日烽火中的革命文艺摇篮,延安鲁艺孕育了宝贵的“鲁艺精神”,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其中延安木刻将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相结合,不仅在国内提振民族精神,也在营造国际舆论环境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发布于:2025-11-09
“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近日,中国旅游协会发布了“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入选的20个案例涵盖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古城古镇、民宿、文创、演艺、节庆等多业态,展现了非遗旅游的创新活力。
发布于:2025-11-07
河南西峡老界岭现“一山分两季”景观
近日,河南省西峡县老界岭景区出现“一山分两季”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
发布于:2025-11-07
四海同心祭始祖 人文交流谱新篇
作为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缙云近年来用好资源优势,弘扬黄帝文化,持续促进人文交流。
发布于:2025-11-07
“一山”带“群山” 武当IP海内外圈粉
近年来,十堰市围绕武当山,实施“一山带群山”战略,构建城郊生态游憩带、竹房生态旅游带、汉江文化旅游带“三带”文旅空间,形成“环武当、大武当、泛武当”旅游环线和旅游经济圈。
发布于:2025-11-06
首次集中出现!陕西西安发现25座战国积石墓
11月5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今年5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张家坡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古代遗迹566处,其中,战国墓葬309座、车马坑1座;唐代墓葬214座;还有少量汉代、隋代、宋代、清代墓葬和灰坑。
发布于:2025-11-05
特色文创成文旅市场新宠
从拍照打卡到“打包回家”,越来越多游客通过购买特色文创来纪念旅行,小小文创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
发布于:2025-11-05
来首博,看一场“含金量”很高的展
由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日前亮相首博。
发布于:2025-11-04
淮水之畔,品“珠城”魅力
安徽省蚌埠市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淮河穿城而过,孕育出独特的文明形态和城市风貌。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双墩文化,流传着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见证了近现代工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浪潮。
发布于:2025-11-04
“文化+”“+文化”双向奔赴
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创意、有内涵、有趣味的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生活,不仅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还带动文化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发布于:2025-11-03
千年前的古车,如何记录里程?
想象一下,在没有电子传感器的千年之前,中国古人已经造出了能自动计算里程的“智能车”——记里鼓车。
发布于: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