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昔日贫困村 今朝好光景

——富县直罗胡家坡村的华丽蜕变

2020-09-11 09:07:46

“以前我们村种植的是水稻,但后来的一场洪水毁了稻田和水渠,村民无奈只能改种玉米。”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副书记肖兵峰说,“但是玉米经济效益低,年轻人播种完玉米就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也渐渐没了生气。”

有人的地方才有经济。随着时间推移,胡家坡村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陈旧。入冬的胡家坡村只看得到寥寥几缕炊烟,寒风凛冽,为这个村子又平添了一丝凄凉。

肩挑背扛毛驴驮,土窑泥路煤油灯,看病买药读书难,大雪封山足不前……几辈胡家坡人就这样苦熬着。

2014年,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贫困人口总量居全镇第4位,贫困发生率高达19.2%。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如何让胡家坡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重回往日的繁荣,成了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富县县委、县政府算了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1200斤,出米70%,按市价3.5元/斤算,纯收入2940元,收入竟是玉米的4倍——破题之路近在眼前。

“2017年村里通过稻田恢复项目,重新拥有了500亩水稻,当年就为村民带去了可观的收益,一下就调动起了大家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胡家坡村书记赵玉亮回忆道,“而且不用的稻壳可以用于酿酒,由镇上的秦直酒坊收购,对农民来说又是一项增收。”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2018年,胡家坡村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2020年增至2100亩,稻田面积逐年递增。年轻人们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前景也纷纷回归,在家门口谋起了生计。

“2018年,我们村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陆陆续续有了游客。我就支了个摊摊,在村头卖起了饮料、冰棍、烤肠之类的,头一年就赚了1000多元。”村里72岁的老党员刘保楼笑着说到,“这几年游客慢慢多了起来,挣的也能多一点。再加上家里种的几亩水稻和担任村上的清洁工,一年下来的收入也不错。”

为了让稻田恢复项目的红利充分发挥出来,2018年直罗镇依托稻田开始打造胡家坡田园综合体,先后建造了荷花池、稻田画、水车等景观节点,同时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宿等一并进行改造,使得胡家坡一改过去的“蓬头垢面”,变成了如今风景如画的塞上村庄。

“这几年村里举办插秧节、溜冰节、马拉松赛等活动,吸引来大批周边和外地的游客,人挤人热闹的很,村里的农家乐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村民陈百录说。

田园综合体的打造,使得胡家坡走上了“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发展路子,也让这个藉藉无名的小村庄为更多人所知。在鼓了村民“钱袋子”的同时,胡家坡村脱贫攻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家里孩子多,4个女儿1个儿子,娃他爸有残疾,我又都患有慢性病,之前光看病吃药都快把这个家吃垮了。”贫困户李建兰说到。自被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李建兰家享受到产业补助资金、公益专岗、残疾补助、农村合疗、大病保险、危房重建等政策,使得这个家压力顿减。

“现在4个女儿都出嫁了,儿子也参加了工作,马上要结婚了,我们的好日子眼看着就要来了。”谈及此处,李建兰愁眉舒展。

自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胡家坡村人均纯收入从7600元上涨到如今的14600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相关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弱势群体的脱贫成果。

“我们根据村上实际情况,对村组道路硬化、房前屋后美化绿化及民宿进行改造提升。推动胡家坡走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路子,在保证村民基础收入的前提下,增加个体经商收入、农特产品收入,以期为老百姓增收奠定一个长远的基础。随着收入的增加,胡家坡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巨大改善,村子人居环境也向好发展。”直罗镇镇长吉振锋说。 本报记者 张宏科 通讯员 吴龙迪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