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情系群众 诠释初心——记宁陕县林业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杨

2023-12-27 10:51:50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邓安军)“既然选择当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就要承担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就得肩负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责任。”这是杨杨到村工作后写下的第一篇日记。

dachshund

常进群众门,才能被群众记心间。2023年9月,杨杨被宁陕县林业局派驻到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杨杨对于驻村工作心里没底,这是个什么样的村子、多少人口、发展的产业是啥、有什么资源可以帮他们的……一系列问题都在她脑海当中打上了问号。“一个女孩子,长得白白净净,说话细声细气,吃不吃得了苦啊?”杨杨刚驻村时,这样的疑问在一些村民心头产生。

dachshund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驻村的每一天,只要一有时间,杨杨就去走访村民,主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把村里的农户、能人、主要产业现状等走访摸排了一遍。她还专门画了一幅村子的简易平面图,每走访一户和重点产业园便标上红、绿色记号,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标注红色,其他类标注绿色。不知不觉间,原本白纸黑线的图纸渐渐成了红绿相间的“五线谱”,日记也从5页到10页、20页……,一个个陌生的脸庞却也渐渐熟悉了。

dachshund

“身子要站直,脚要站稳,手要用力、摇抓要钳住枝条根部上方一点的位置,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握住开关。”村民正在耐心地教着杨杨用机械采摘山茱萸,这是她第一次采摘山茱萸。今年山茱萸卖价高,供不应求,为了帮农户赶进度采摘,杨杨和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一连几天处理好村里工作后,就急忙投入到山茱萸采摘队伍中,在林果园里,拉着家常、聊着趣事,比拼采摘的速度。驻村以来,她每天都会去田间地头、进林果园、看中蜂养殖、入农户,只要是村民的事、需要“搭把手”的,都有求必应。

20231227104402777-63-217c9.jpeg

群众工作千万条,情感真挚第一条。“只愿驻村两年里,村民见到我,能够不生分、不见外,愿意开口说真话、讲实话、说掏心窝子的话,那就我知足了。”杨杨说道。 将心比心,方能赢得人心。太山坝村地处四亩地镇最北边,是该镇最偏远的村,位于秦岭山脚,村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有耕地1300亩,林地38429亩,其中退耕还林1078亩,辖3个村民小组,179户,612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该村以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为主,单打独斗的散户多,种植养殖标准不一,农(林)产品以出售原产品为主,且品质难以保证。11月初,在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中,大家反馈中蜂养殖户蜂蜜销售难现象较为普遍,杨杨立即组织人员入户调查摸底,经统计全村滞销蜂蜜4740斤。杨杨便主动给派出单位汇报,同时联系县蜂业龙头企业,共同想办法解决。经帮扶单位与县相关部门、蜂蜜生产加工企业等多方协调,宁陕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红便主动带领员工深入到该村逐户收购蜂蜜,同时,还通过理论讲解、现场示范等方式给蜂农培训了科学养蜂技术。在收购现场,蜂农个个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王永凤说:‘我的蜂蜜卖给公司了,卖了九千多元’,王太贵说:‘我家蜂蜜也卖了一万五千多元呢,明年打算再扩大些养殖规模’……谢谢你们!”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其实,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群众心中期盼的“大事”。

dachshund

杨杨说:“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真真正正的太山坝人。”也许,这就是“群众之心”和“驻村之心”的心心相印吧。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二三产融合转变,才能逐渐绘就出一幅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蓝图。太山坝村已建成合作社3个、县级农业园区1个,发展猪苓3.8万窝,天麻5000窝,板栗1419亩,茱萸1078亩。村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从蜂蜜滞销现象出现后,杨杨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主导产业走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首先便和中蜂养殖业较上了劲儿,“该村养蜂历史悠久,且这么多人养蜂,为什么品质、效益总上不去呢?”她主动请教农技专家,找中蜂业企业、养殖大户聊天取经,慢慢地琢磨出了门道—“传统老式养殖”变“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杨杨将自己的产业发展思路与村“两委”商议后,便带领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深入到每个中蜂养殖场,从蜂场环境提升、科学饲养方式、提升蜂蜜品质、谋划“龙头+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下一步建设蜂蜜加工生产线,培育注册“天华山蜂蜜”品牌等方面,讲政策、算对比经济效益,经过深入交流、耐心引导多次的宣传动员,终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并积极参与行动起来。在她的驻村工作日记里又多了一个目标:驻村两年内,一定要把中蜂产业发展好,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望。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驻村以来,杨杨主动加入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走访慰问等各项工作中,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操机械采摘山茱萸;第一次学着养蜂……面对这些“第一次”,她曾经手忙脚乱、焦躁不安,也正是经历这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让她逐渐成长。在村里,耕作播种前,都有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深耕”。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这样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预防病虫害,有利于作物茁壮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深耕细作不仅是农民的一种智慧,也将是伴随我一路走下去的坚定信念,我会带着感情留在这儿,留在我们太山坝村的村民身边。”杨杨说道。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