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蒲城法院执行局成功化解一起长达十四年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这起案件不仅时间跨度大、矛盾尖锐,更因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与一首唤醒生命希望的歌曲,在执行干警耐心细致的调解下,最终实现了从“执行僵局”到“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转变。
2011年12月,路超前往张明家帮忙,无证驾驶摩托车搭载同学张明出行,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张明身受重伤,后被鉴定为重型开放型颅脑损伤及由此导致精神障碍,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交警部门认定路超负事故主要责任。2014年,张明的父亲张光作为法定代理人以张明的名义将路超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路超赔偿各项费用共计76000余元。然而,判决后路超并无财产可供执行,本院于2015年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2025年8月,张光向蒲城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此时,逾期利息已累积至5万余元,本息合计13万余元。执行干警初步沟通便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张光情绪激动,要求全额执行;而路超则表示事发当天其驾驶摩托车是为了给张明家里帮忙,而且此次事故也导致其受伤,现生活特别困难,仅能凑出1万元。
2025年10月30日,在执行局办公室,双方首次面对面沟通,气氛紧张。“叔”,路超尝试打招呼,却被张光冰冷的“哼,我还以为你不认识我呢!”瞬间将氛围降至冰点。张光坚持分文不让,路超则表示即便被拘留也无能为力。冲突在张光一声“你算个什么东西,就是因为你,把我儿子害成了精神病!”的怒吼中达到高潮,调解陷入僵局。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气氛凝重之际,执行干警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想起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中深入群众、倾听心声的优良传统。他不再急于促成协议,而是为两位当事人倒上热水,以“唠家常”的方式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
这一转变,意外地打开了张光尘封的心扉。谈及儿子这些年的艰辛,这位坚强的父亲突然哽咽:“孩子昏迷的时候,我在ICU给他唱《军中绿花》,他居然睁眼对我笑了……”这个用父爱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让在场的路超深深低下了头。
听到张光父子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路超突然起身,紧紧抓住张光的手,泪水浸润了眼眶:“叔,实在对不起!这些年我心里一直压着这块石头……”这句迟到了十四年的道歉,终于让两个备受煎熬的灵魂得到了释放。
真情的碰撞化解了法律的坚冰。路超当场联系表哥筹措4万元,加上自有1万元,共凑齐5万元。深受感动的张光自愿放弃剩余款项。更令人动容的是,路超真诚地说:“叔,你要是不嫌弃的话,以后我就是你干儿子,让我和你一起照顾张明。”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露出了温暖的笑容。
本案的成功执结,是蒲城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动体现。执行干警不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矛盾的化解者和情感的沟通者。通过一杯热茶、一番倾听、一份理解,找到法与情的平衡点,让冰冷的执行案件充满了司法温度,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效果。 (文中涉及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李勇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