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清晨7时40分,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就在输电运检中心办公楼二层会议室安排起了一天的工作。
“临近春节,这段时间我们天天都在野外巡线,一会咱们一起进山,干粮都给你们准备好了。”周红亮说道。
近期,他每天都会早到单位一个小时,在食堂简短用过早餐后,打包一些进山的午餐,就到班上准备一天的工作了。
“今天,我们共分三组,每组三人,分组及任务如下……”
8时20分,周红亮在会议室给班员们布置巡线任务。他说:“今天大家前往的地方坡陡路远,出发前务必填饱肚子,带足干粮。”
10分钟后,大家有序、迅速地将望远镜、无人机、镰刀等工器具放进各组的黄色皮卡车,就分组出发了。
周红亮自1995年6月以来一直从事输电线路运维工作,主要负责陕西宝鸡秦岭地区23条、总长623公里35千伏至330千伏输电线路,线路走径多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深山处,这一带山大沟深、冷暖气流交汇,夏季丛林密布,冬季冰雪常积。
白雪皑皑的山路崎岖蜿蜒,周红亮始终盯着车窗外晃过的电杆和绵延的电线。当车子朝南行驶1个多小时后终于停了下来,他们便背上行囊,带上工具,徒步进入了山林。
周红亮说:“遇上寒潮雨雪,我们就提前赶往融冰站了,尤其春节期间,我们就一起驻守在站里过大年。”同行班员徐宏飞自豪地说道,“因为我们班还肩负着新中国第一座110千伏带负荷融冰变电站的运行任务。”
“融冰工作是在冬季最冷的时候开始,每次都要进行5个小时左右的分相融冰操作,直至导线覆冰完全消除。之后再带着红外测温仪、望远镜,前往线路上观察融冰效果,确保线路可靠运行。”周红亮介绍道。
“刚来到单位参加入职培训时,就听说周班长连续二十几年的春节都主动放弃和家人团聚,扎根深山、坚守岗位,爬冰卧雪巡线,融化线路覆冰。”另一名年轻班员张卓立说道。
山路上还有许多白雪覆盖的地方,周红亮拿着砍刀,一边探路,一边沿途观察线路。遇上湿滑陡峭的坡道,他们便手拉着手、前拉后推地前进着。
在完成第一个巡视点相关工作后,虽然秦岭山里的气温在零下10度,但周红亮他们都已满头大汗。“为了提高线路巡视效率,现在都配了无人机。”周红亮说,“别看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感觉很近,要是步行过去半天就没了,通过无人机很快就能看到对面山头铁塔、线路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走过两基铁塔,飞了一次无人机后,看了一眼时间,已是下午1点。周红亮说:“现在开饭!”
大伙蹲在土坡上,卸下安全帽,一个个头顶冒起了热气。大家就着榨菜吃起了自己背上来的馒头、烧饼。简单午饭后,他们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秦岭中,对铁塔逐基巡视。
28年来,周红亮负责的宝成电气化铁路没有发生过一次人为因素断电停运事件,秦岭山区线路也从未发生过一起冰灾引发的事故,保证了凤县、两当、徽县等地区150多万人的供电安全。
17时30分,天色将暗,他们终于完成了当天的野外巡线任务,乘上了在终点等候的皮卡车。由于回到单位还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复盘总结,他们只能在路上稍作休息,一路上他们都打着呼噜睡了一路。回到单位已是华灯初上,灯火通明的夜晚。
19时30分,周红亮和班员们回到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展示着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铭牌,摆满了各种便于运维检修的小发明、小制造,还陈列着15个“国家专利证书”和一面墙的荣誉证书。特别是“线路除障精灵”和“地线断股修补机器人”还登上过央视《我爱发明》《时尚科技秀》等节目。
周红亮说:“平常回到单位,我们都会利用晚上时间整理新发现和新问题,再抽专门时间,和班组成员们集中攻关。”
据了解,周红亮工作室先后推出遥控式电动分流器、复合绝缘子串、线路引流小弧垂测量仪等一大批既先进又实用的创新工具,2项成果获全国能源化学工会“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1项成果获第七届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1项成果获EPTC电力行业协作平台成果“一等奖”,2项成果在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推广应用。
21时,周红亮总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单位,欣赏着城市灯火通明,万家灯火璀璨。(通讯员 吕文博 景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