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注意,电缆头制作时要缠绕紧密、牢固……”9月24日,陕西省西安市城南330千伏变电站里,施工项目总工孙少辉紧盯着电缆敷设二次接线的电力施工人员,大声提醒,这是城南33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施工现场的一幕。
金秋时节,天气渐凉,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一线建设者仍各司其职,以“能量满格”的状态助推变电站建设,抢抓施工“黄金期”,开足马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抓项目 确保质量与安全“齐头并进
城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西安南郊地区电网的关键节点,是解决区域负荷迅猛增长的重要工程。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统筹建设,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创建详细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将虚拟的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土建、电气等不同专业协同工作,互通有无。
“每天我们都会根据具体的施工进度,将工作安排精细到小时,确保每个环节能够充分衔接,确保工程加速推进。”孙少辉说,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对以往工程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施工顺序,应用全任务分工,提升管理精细度,提高施工效率。
当前,工程施工现场已进入电气核心设备集中安装阶段。二次电缆敷设、接线、调试和试验等多专业施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配电楼负二层,电气二次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进行电缆敷设及接线……自4月份以来,现场共32多人同时作业,他们坚守岗位,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变电站正日新月异的变化着。
为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施工项目部根据作业计划,灵活调整作业时间,错峰作业。同时,设立业主、监理、施工各项目部4名参职安全人员,配备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近10名,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此外,开展消防演练、安全培训等举措,为施工人员筑起了一道安全保护墙。“随着电气施工的提速,现场面临大型机械多、作业交叉多等情况,为此,项目部强化责任落实、深化沟通协调,确保现场建设安全有序、高质高效。”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安全员郜栋说。
科学建设 守护万家灯火
城市电缆入地,第一步是科学建设,电缆入地造价高,耗资大,对电缆敷设提出了更多要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是确保电缆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
“城南330千伏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布置于地下三层,电气设备的运输、就位、元件吊装受站区面积、空间限制,以及设备布局紧凑、设备安装施工区域狭小等因素,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难点。”郜栋说。
为追求可靠性、安全性、绿色化等工程建设目标,工程采用型钢混凝土扶壁式外墙结合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型钢混凝土梁的复合结构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施工现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工程实施中的难点。并首次使用容量500兆伏安的主变压器,拟建站址位于二环南路与文艺南路路口交叉处。
此外,330千伏的电气主接线采用四角形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相比传统的布置方案,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避免空间浪费,从而节约占地面积。通过这种布置方式,不仅断路器之间和出线之间的空间得到了合理利用,而且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提升。
在变电站院内,一榀榀构架拔地而起,除了外观,内部更有玄机。“由于受城市规划和场地限制,也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要保证现场满足通风效果、减小通风能耗、降低通风噪音的条件。”郜栋介绍,本工程为全户内半地下变电站,全站各级配电装置均采用户内布置,变电站布置为长方形,设置两处消防电梯。综合配电楼为地下三层地上一层建筑,相当于把变电站“装”在了地下,一条条看不见的蜿蜒管道,为民生用电提供保障。
“虽然遇到很多的困难,但看到工程一步步向前推进,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电气副总经理蒋晓辉说,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满足西安市南郊地区负荷增长需求,能够有效缓解南郊、滈河等330千伏变电转站重过载问题,有效解决碑林区、雁塔区、高新区、曲江新区的电力负荷缺口问题。
城南330千伏变电站里,众多电网工程建设者斗酷暑追着“光”、坚守一线,用流淌在脸颊、后背、双臂的汗水,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跑出电网“加速度”。
本报记者 候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