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宝鸡市凤翔区紧扣“一二五五”总体思路,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工业升级、项目带动、城乡协调、文旅融合、民生提质”五大战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西凤酒城、科创生态新城、宝鸡空港新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一区四城”。以“加快融入主城区、争当发展排头兵”为奋斗目标,不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提效能,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截至2024年底,凤翔区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区GDP达294亿元,其中财政收入7.3亿元,人均GDP突破7.8万元,较“十四五”目标超额26.5%。在20项规划发展指标中,11项提前超额完成,涵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关键领域。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与数据,生动记录了全区上下砥砺前行的奋斗步履,彰显了凤翔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华丽嬗变。


项目引擎蓄势迸发 产业强基动能澎湃
走进凤翔区,目之所及,皆是火热的建设图景;耳之所闻,皆是赶超跨越的铿锵声音。项目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繁忙;在晨曦的照耀下,建设者以汗水为墨,以机械为笔,在轰鸣的桩机声中,将规划蓝图化作拔地而起的厂房,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近年来,凤翔区坚持“一切工作项目化,动员一切抓项目”理念,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区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经费保障,“抓谋划、抓招商、抓建设、抓保障”,全过程开展“保姆式”服务。“十四五”以来,凤翔区谋划储备项目突破2000个,实施建设项目1100多个,建成投用项目800多个,完成投资400多亿元,争取中省市资金109亿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招引项目80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2个、5亿元以上19个、10亿元以上15个,到位资金超650亿元。西凤酒3万吨制曲、柳林酒业智能化生产基地等大项目建成投用,华山论剑酒庄、龙源光伏发电等7个项目获全市大项目奖,西凤酒4万吨制酒等3个项目摘得全市大项目特别奖。2025年以来,187个总投资364.3亿元的重点项目已开工161个,开工率86%,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坚守“工业强区”战略,聚焦“白酒、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链,打造西凤酒城、长青化工、科创生态新城三大园区。通过“八大行动”“一包五帮”联企机制,累计落实工业支持资金2亿多元,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2024年,西凤酒城核心区10平方公里建设加速,白酒产业链企业达58户,营收148亿元,首位产业地位稳固;长青工业园集聚能源化工、精细化工企业43户,绿色循环体系成型,营收63亿元;科创生态新城吸引关中工具、博一传导等 45家装备制造企业,高性能丝锥填补国内空白,全国首架吨级液氢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在此成功试飞,产业营收4.5亿元。目前,凤翔已成立五大产业专班,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临空经济、氢能、生物医药等10个新兴产业,抢占未来赛道。


现代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沉甸甸的高粱丰收在望,在虢王镇的红薯种植基地里,红薯收获机正忙碌地挖掘出一垄垄红薯,村民们紧跟着进行去土和装车,一片片红薯地绿意盎然,一个个红薯映红了村民的脸。近年来,凤翔区坚持苹果、高粱、红薯、大葱和劳务经济“4+1”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凤翔苹果”年产量突破30万吨,品牌价值超过25亿元。种植高粱3.5万亩、红薯2.5万亩、大葱2万亩,全力打造凤香型白酒专用粮食生产基地,成功创建红薯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虢王红薯”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身价倍增;“长青大葱”秧盘育苗规模西北第一,小葱苗育出了大产业。乡村振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引领和金融活水的灌溉。创新探索出“公司担保、银行贷款、财政贴息、保险兜底”的金融支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产业发展引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四大文化”助推商贸旅游繁荣发展
品西府美食、游东湖美景、看民俗表演、参观西凤酒酿酒遗址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金名片”不仅提升了凤翔的文化影响力,也为旅游业注入了丰富内涵。近年来,凤翔区坚持以文聚人、以旅促商,深度挖掘秦雍、凤酒、苏轼、民俗“四大文化”时代价值,高效实施大秦雍城博物馆、六营非遗传承人之家、雍州夜市等标志性项目。东湖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雍城湖被认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西凤工业游入列陕西大西线旅游矩阵,西凤酒酿酒遗址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凤翔木版年画获评全国首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凤翔泥塑园入选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秦凤路西府风情”“西凤酒城白酒文化”两大核心商圈加速形成,东湖路、长青路、秦景北路3个商业区日益壮大。


雕琢城市品质 擎画美好蓝图
一座座老旧小区改造焕然一新,一条条马路笔直宽畅,映衬着路边的绿树红花,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凤翔区坚持新型城镇化方向,大力实施城市风貌提升工程,4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成投用,81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20.3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接续实施,秦凤路、东大街全面焕新提质。完成86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成“庭前小园”示范户3280个,改建户厕3.3万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垃圾集中清运率达到95%,长青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田家庄镇荣获国家卫生镇,六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紫荆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宝鸡(凤翔)机场全面开工,长青铁路Ш场建成运行,银昆高速、菏宝高速凤翔境内路网结构系统优化,关环高速、G244和G344改建等项目有序实施,西府大道等256公里县乡道路顺利改造,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生态保护方面,西北地区首个县区级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监管平台上线,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国家二级标准,完成营造林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25.4%提升至26.1%。2025年投入7000余万元开展“干净凤翔”行动,城乡环境实现“一眼净”。


民生为笔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让百姓共享成果,生活更加幸福。近年来,凤翔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增强民生福祉这一重要任务,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见效,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就业方面,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3万人次;教育领域,投入7.3亿元实施职教中心迁建等12个项目,整合中小学48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100%,高中招生率提升至77%,教育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医疗服务更便民,“一次挂号管三天”全面推行,200余项检验结果全省互认,医共体覆盖所有镇村卫生机构,区医院3号住院楼、区老年公寓即将建成;养老托育同步发力,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所、农村幸福院165所、普惠托育机构14所(提供托位1500余个),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亿元,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获全国交流。文化惠民持续推进,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62个、城市书房2个,开展惠民演出1.7万场次,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5年,城区智慧停车、凤翔中学新校区等十大民生项目加速推进,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的关键交汇点上回望,凤翔区以铿锵步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非凡之路,全面完成了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精彩蝶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凤翔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凤翔新篇章,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杨东世 通讯员 邵晓奎)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