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到前瞻布局全球新能源市场,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以持续创新的实践,不断书写中国重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德创未来作为陕汽旗下重要创新平台,在四年间迅速构建起近千人的研发团队,订单与销量均实现强劲增长。依托“电动与氢能双线并行”的全球化战略,陕汽正将中国智造的商用车推向世界舞台。在智能制造方面,陕汽新能源工厂凭借4.8分钟下线一台车的高效节拍,展现了现代“智造艺术”,打造出行业领先的数字化生产线;在智能服务领域,天行健车联网基于14年的技术积累,已为超过40万辆车辆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
立足当下,陕汽正以扎实的“陕汽方案”持续为中国重卡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引领行业迈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未来。
“电”亮新兴市场 “氢”动高端格局
从最初的210人,发展到如今近1000人的规模,四年来,德创未来持续深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材料等领域,积极推动商用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轻量化方面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德创未来已开发200多款产品,完成自动驾驶、燃料电池、超材料等26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并掌握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云控平台等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打造了全系列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整车开发平台。2025年上半年,公司汽车产品订单量突破2834台,同比增长238%,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市场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并进一步迈向创新驱动。”陕汽控股党委委员王钊表示。自2022年成立以来,德创未来在前三年主要以市场驱动为主,即根据用户需求研发相应产品。如今,公司正经历向产品驱动的转型,聚焦若干细分市场,主动定义主销产品,融合新技术与新理念,打造具有引领性的爆款车型,以产品激发用户新需求。“产品驱动之后,我们更希望实现创新驱动。”他补充道,“这意味着产品不再局限于现有配置,而是依托新技术研发,以创新引领需求、定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优体验,这是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当年即实现交付,”德创未来党委副书记吕文雅介绍,自成立以来,公司交付量每年实现翻番增长,2025年全年销量预计同比增长300%。
当前,德创未来的国际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氢能车辆方面,将重点拓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市场。目前,我们已有一款氢能车进入日本政府的补贴名录。”德创未来副总经理晁鹏翔表示,“未来,我们计划在发展中国家布局电动车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则聚焦氢能车辆。”他展望道,德创未来将针对国际重点市场推出更多的高质量重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中亚、中东和西欧等地,输出更多优质产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机械共舞 4.8分钟的“智造”艺术
在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数十台AGV机器人有序穿梭,巨型机械臂在空中精准舞动,一场关于“智造”的现代工业艺术正悄然上演。
2022年4月,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首次试装新能源电动车,2025年上半年,完成新能源电动车下线6666辆。“截至今年八月,已有9款共计2.4万辆新能源汽车从这里下线。”陕汽汽车总装配厂总装三车间工艺员、陕汽工匠高楠自豪地介绍,“目前单台车平均下线时间为8分钟,最高节拍可达4.8分钟,意味着每不到五分钟就有一台整车驶下生产线。”
车间内,轮胎自动化装配与玻璃自动涂胶工序已实现全自动化,成为产线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环节。其余工序在运行过程中虽具备一定自主性,但在驾驶室与底盘对接等关键环节,仍需要人工介入完成精准配合。
车架车间作为行业领先的制造单元,新建的三条纵梁自动化生产线工序完善、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单体产能位居国内首位。该产线有效解决了纵梁往复转运效率低、抛丸环节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实现了纵梁加工全流程的“不落地”连续生产,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与产能。同时,配套建设的车架纵梁立体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纵梁总成的智能化仓储管理。
陕汽自2011年11月推出“天行健”车联网服务品牌,开创了中国重卡智能管理的新模式。2012年,天行健车队管理与车贷管理业务相继落地,正式开启车联网商业化服务进程。2013年6月,陕汽正式成立天行健车联网公司,标志着车联网业务进入专业化运营阶段。
“我们近期突破的全域智慧物流服务,能够帮助物流车队客户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运维。”天行健车联网产品部副部长王召立介绍,“我们还提供节油与安全托管等增值服务,助力客户降本增效。同时,我们为渣土车监管单位及环保部门提供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违规事件管控与处置,实现闭环管理。在封闭场景如港口、矿区等,我们通过自动驾驶云控平台,为客户提供无人驾驶车辆的全程运营管理服务。这些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进一步增强了陕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金融合作方面,我们已与平安、狮桥等国内头部金融平台建立稳固合作关系,目前服务车辆规模超过40万台。”天行健车联网营销服务部部长田宇表示,“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预警与资产安全保障等服务,迄今已持续运营14年,赢得了行业的高度信赖,处于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陕汽将继续围绕智能制造工厂梯度建设,推进数智化升级,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国内传统重卡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陕汽方案”,助推行业及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姚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