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千阳县城关镇锚定基层治理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根基、为民服务为导向、产业生态为引擎、安全稳定为底线,全方位为基层治理提效赋能,全力打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切实把治理成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织网格强队伍,健全机制促治理
精细划分网格,实现全域覆盖。将14个村(社区)精细划分为106个一级网格、240个二级网格、190个三级网格,全面覆盖小区楼栋、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确保基层治理“无死角、全覆盖”,为服务群众、排查隐患筑牢基础网格单元。组建多元队伍,提升履职能力。同步组建由村民组长、社区干部、“三老”人员、群众骨干构成的563人的多元网格队伍,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围绕基层治理政策解读、重点人员摸排技巧、服务沟通方法等核心内容,精准提升网格员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制度机制,压实治理责任。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千阳县城关镇城乡专兼职网格员管理制度》,针对两种不同群体推行“考核+积分”双激励机制,将工作表现与个人年度考核、村民积分制管理直接挂钩。通过机制倒逼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摸清掌握各类重点人员动态和矛盾纠纷隐患,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党建引领优服务,多元治理暖民心
党建引领,“五小”活动破解民生难题。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普法宣传、联建共治、典型带动、矛盾化解、办好实事”五大方向,实施“五小”活动,用“小切口”推动“大治理”。今年以来,累计办结群众“微心愿”53条,开展惠民活动17场次,完成老旧小区排水管道更换、化粪池清理、充电桩加装等民生事项22件。同时,对辖区内65个小区开展全覆盖走访调查,收集停车资源紧张、屋面漏水、文体设施缺失等8个突出问题,针对不同小区个性问题形成“一区一策”提升方案,实施分类治理,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营商合伙人”激活社商联动新活力。西关社区创新打造“营商合伙人”品牌,推行“商户服务+志愿反哺”双循环机制,在社区设立“社商共建服务中心”,目前已吸纳商户605家,其中18家商户签订“服务+志愿反哺”合作协议,截至目前,该机制已累计服务群众300余次,解决各类民生诉求29个,成功实现社商共赢、服务提质的良好局面。“五社”联动绘就民生服务新图景。西新区社区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机制,推行“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工作法,联动“双报到”力量,培育社会组织,开展智慧养老服务,组建8支志愿队并联合慈善力量帮扶特殊群体,有效整合多元社会力量,高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显著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多点发力聚动能,夯和美乡村根基
聚焦产业振兴,激活发展动能。锚定产业振兴核心目标,重点推进段坊村苹果基地品质提升、侯家坡村果园改造升级,同时成功招引薯产品加工园项目,高效盘活西关热土、原段坊村、原安坡村2所小学等资源。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14.62万元。规范“三资”管理,守住集体家底。紧盯农村“三资”管理重点领域,制定《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组建“三资”监管服务大厅,严格落实“村财镇管、组财村管”模式,将相关事务纳入“陕农经”平台监管,坚决防范集体资产“账外循环”。整治人居环境,夯实生态根基。坚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以“三区四线”(三大社区、千湖湿地景区旅游环线、宝平路344国道沿线、千陇南线、千宝路沿线)为重点区域,深化三污治理“335”模式,有序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并网收集、生态修复等项目,沿千河城市绿廊与环湖旅游线路开展绿化美化,拆除违建,建立“周曝光”机制,定期通报村(社区)环境问题并督促整改,为和美乡村筑牢生态根基。
织密基层安全网,守辖区和谐稳定
摸清底数,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严格按照安全防范“六住”要求,对辖区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专项台账并做好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全镇共摸排重点人员181名、村(组)集体出租房91间。综合研判,压实责任。坚持政法工作例会制度,由镇党委政府统筹镇级政法单位与各村(社区)党组织定期研判治安形势,化解风险问题,累计研判梳理重点人、事22件,均落实镇村(社)两级责任,全面推进化解工作。走访服务,源头防范。建立“定期+随机”走访工作机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三失一偏”等重点人员加大走访频次,从源头上预防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信息互通,双重管控。为杜绝非本镇户籍重点人员失管、漏管,建立跨镇信息互通机制。近日已分两批次向5个兄弟镇函告了38名重点人员信息及潜在风险,确保“居住地+户籍地”双重管理服务责任落地见效到位。
下一步,城关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核心作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优化网格治理,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网格管理机制,提升运行效能,推动网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确保网格服务更精准、响应更迅速。聚焦民生产业,增进民生福祉。深化“五小”活动、“营商合伙人”“五社”联动等特色模式,推进“一区一策”整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苹果基地提质升级与薯产品加工园建设,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抓实乡村建设,筑牢安全防线。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强化重点人员动态管控与跨区域协作,织密安全防线,全力打造党建强、治理优、产业兴、民心暖的基层治理标杆。(杨利利 张丽君)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