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川市以文艺志愿服务、乡村文艺小院、“公益电影+”、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让文化暖流浸润乡野,绘就“文化惠民、民心向党”的美好图景。
文艺志愿服务是铜川文化下乡的“主力军”。铜川市文联聚焦群众需求,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六进”、“与人民同行”等活动,打造系列特色品牌。其中,2022年启动的乡村文艺小院建设项目成效显著,按照“五年建成50个”规划,目前30个小院已遍布5个区县,涵盖音乐、戏剧、曲艺等11个艺术门类,累计开展培训交流600余场,服务群众1.2万余人。这些小院不仅是文化阵地,更推动村民从“看文艺”向“学文艺”转变,书法、戏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生,相关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中宣部刊物刊发。同时,铜川市文联组建先锋文艺志愿服务队,吸纳千余名文艺人才,创新“群众点单、文联派单、协会接单、受众评单”机制,近年累计开展文艺下乡200余场次,7万余名群众在笔墨与歌声中收获文化幸福感。
“公益电影+”成为浸润乡村文化的“流动课堂”。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铜川公益电影实现数字化全面升级,年均放映5500余场,累计惠及群众超400万人次,满意度保持90%以上。通过实施“规范放映队伍资质、片源管理、映前宣传、操作流程、现场秩序”的“五个规范”工程,全市建成430余个标准化放映点,培养50余名专业放映员,确保每场放映达到“一块标准银幕、一套专业设备、一名放映员、一次映前宣传、一个整洁场地、一套应急预案”的“六个一”标准,让群众从“站着看”变为“坐着看”、从“看到电影”升级为“看好电影”。在此基础上,铜川拓展“公益电影+N”模式:“映前五分钟”微课堂通过“电影+党课”“电影+农技”传递政策、普及知识;耀州区“电影夜市”带动农产品展销,宜君县“电影+非遗”活化传统技艺,新区“电影书屋”实现观影阅读一体化;“银幕惠农”工程累计服务群众300万人次,让公益电影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加油站”。
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惠民工作筑牢“硬支撑”。目前,铜川市“图、文、博、美”及“非遗馆”“大剧院”设施完备,铜川图书馆获评中国五星级图书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铜川博物馆分获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陈炉博物馆焕新开放,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馆迁址升级。全市现有60余个文体场馆、100个城市书房、文化小院等新型文化空间,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均达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1.99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便捷高效。
文化活动的丰富供给,让群众精神生活愈发“有滋味”。铜川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市场化运营铜川剧院,推出阶梯式惠民票价,让百姓低价享受高品质文化;连续31届的消夏广场文化活动今年升级为市县联动,主分会场呈现310余场演出赛事,参与人数创历年新高;“铜川有戏”“360°看铜川”“药王山庙会”获评陕西省首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省十艺节、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双年展等高水平活动接连举办,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文化下乡暖民心,赋能振兴添活力。随着新一轮“三下乡”活动临近,铜川市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资源更精准、更有效地扎根基层,让文化暖流持续滋养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铜川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