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层峦叠翠,汉水蜿蜒流淌,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一座座传统古村落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它们承载着绵长的乡愁记忆,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人文血脉,其中马河社区作为第四批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典型代表,以其从“马慌沟”传说走向现代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成为谭坝镇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精彩缩影。
“说起马河的故事,得从老辈子传下的奇闻讲起……”村中老人坐在老槐树下,娓娓道来“马慌沟”的渊源。相传明代一盗宝人策马奔逃,月夜误入此地,见溪流清澈、竹林掩映,遂隐姓埋名、垦荒定居,为纪念这段“人慌马乱”的遭遇,取名“马慌沟”,后雅化为“马湖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清时期,马河依托汉江水运之利,渐成秦楚商贸要冲。清嘉庆年间,商人陈所进在此修建徽派庄院,开设染坊、酒坊、纸坊,商贾云集,骡马铃声不绝于耳。至今,村内仍保存着多栋清中期传统建筑,青瓦白墙、雕花木窗,犹如立体的史书,默默诉说着往昔繁华,成为研究陕南明清社会经济的“活化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一度面临建筑颓败、人口外流、记忆断层等挑战。转机出现在2016年,马河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系统性保护工程随之启动。
谭坝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绣花功夫”推进古村修复。2016年至2023年,分两期投入资金731万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一期工程投入350万元,完成房屋整治、道路硬化、排水环卫设施建设;二期工程投入381万元,聚焦陈家大院本体修缮,修复屋面、墙面、水渠,增建消防、照明系统,同步整治周边风貌。
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北部片区四座濒危夯土房采取挂网加固、青瓦复建、青石板铺装等措施;对村落入口14户农房实施宜居改造,统一外观风格;建设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游客接待站等公共设施,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此外,通过丹江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安全防护等工程,整体提升村落人居环境。
保护不是终点,活用才是关键。谭坝镇积极探索“保护—利用—发展”良性循环路径,让古老村落焕发时代新声。
一方面,推动农旅融合,激活产业动能。连片发展稻油种植1200余亩,配套建设灌溉渠道3.5公里、拦水坝8座;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另一方面,深耕文旅融合,打造乡愁经济。依托古村资源,建设研学基地、工匠工坊、摄影基地,开展非遗展演、农事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诗意栖居”。更令人欣喜的是,已有1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开发文创产品,带动传统技艺复兴,形成“年轻人回归、古村落焕新”的喜人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谭坝镇的传统村落保护不只局限于马河。前河村王家院子、喻家院子投入680.7万元完成修缮;惠坪村、鸭蛋河村纳入“拯救老屋行动”,老屋抢救性保护已基本完工。全域联动、多点开花的保护格局正在形成。
从“马慌沟”的古老传说到今日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的焕然一新,谭坝镇以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守护着千年文脉,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在这里,古韵与新声相融,“乡愁”变“乡产”,古老村落正沿着“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稳步前行,成为秦巴山区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未来,谭坝镇将继续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大文章,让古老记忆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记者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