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2015年,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发布于:2025-05-15
温差揭示月球之“心”并不对称
据《自然》杂志14日发表的一篇行星科学论文,科学家报告了对月球正面和背面半球内部差异的探测结果。研究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重力恢复与内部实验室”(GRAIL)任务的引力场数据,其显示月球内部深处可能存在温度差异。这意味着月球的“心”——内部是不对称的,这种内部不对称或解释了月球表面外观的反差,以及月球正面和背面火山活动之间的差异。
发布于:2025-05-15
新研究发布宇宙天体“衰亡”时间表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官网12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或将改写人们对宇宙恒星“寿命”的认知。该校3位天体物理学家基于霍金辐射,通过精妙计算得出结论称,宇宙中最后一批恒星会在1078年后彻底“衰亡”,较此前估算的101100年大幅缩短。相关论文已发表于最新一期《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
发布于:2025-05-15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随着大模型的持续突破,AI智能体热度持续提升。今年以来,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巨头纷纷加快布局,智能体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政策,为智能体发展注入新动能。什么是AI智能体,它可以做什么?AI企业为何纷纷布局智能体?发展智能体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发布于:2025-05-15
新发现的始祖鸟标本提供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关键证据
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发表了一件始祖鸟新标本——芝加哥标本,揭示了始祖鸟的骨骼、软组织及羽毛等细节,为恐龙到鸟类演化关键期的头骨演化和飞行适应等提供了关键证据。
发布于:2025-05-15
新型合成小分子可“精准杀伤”癌细胞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在官网介绍,该中心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小分子“磷脂降解剂”,能够诱导那些导致肿瘤复发并对标准治疗耐药的癌细胞死亡。该研究结果有望成为当前癌症化疗之外的有效补充疗法。
发布于:2025-05-14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
5月14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
发布于:2025-05-14
婚神星15日冲日,观测“第3号小行星”迎良机
继灶神星于本月2日冲日后,婚神星也将于本月15日迎来冲日。这颗以罗马神话中的天后“朱诺”来命名的小行星将在夜空中露出真容,观测它迎来绝佳“窗口期”。
发布于:2025-05-13
助力中国高铁又快又稳
各项参数调整到位,测试系统严阵以待,摁下电钮——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的列车动模实验室里100多米长的轨道上,两道白影闪过。直到停下来,人们才看清那是两辆相向而行的列车模型。
发布于:2025-05-13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5日在京举办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办。
发布于:2025-05-13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有了指南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此次发布的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发布于:2025-05-13
2025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将启动
为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财政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25年将选择34个左右的城市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试点实施期两年,自实施方案批复之日起开始计算。
发布于:2025-05-13
“人工智能+”正在走进千行百业
突出应用导向,人工智能正加速落地,赋能千行百业。近日,记者采访调研医疗、金融、教育、新材料研发等多个行业,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提质增效。
发布于:2025-05-12
去深圳看看机器人“同事”
今年以来,深圳人形机器人凭借“能干活、会表演”的硬实力频频“出圈”,不仅成为工业生产的得力助手,更在全球视野中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创新活力。
发布于:2025-05-12
中国科创成果加速落地融入日常生活
当冰冷的机器贴近生活并被赋予温度,总会让人觉得更加亲切。5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实际应用场景展示多项最新研发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于:2025-05-12
水泥能发电还能储电?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
盖房子用的水泥能用来发电,还能当成“电池”储能。东南大学9日发布最新科研成果,该校科研人员研发出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将高能耗的水泥变为“绿色能量体”,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助力。
发布于:2025-05-09
科创板企业推动机器人技术突破
在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智能,正成为制造业升级及各行业赋能的关键力量。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上交所获悉,“科创热点行业周”的第四场集体业绩说明会——机器人专场如期开展,埃夫特、步科股份等5家科创板公司围绕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及产业生态构建展开分享,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发布于:2025-05-09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合成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人工合成了一种可以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在工业废水样本中验证了这种菌株对高盐废水中复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能力。研究成果北京时间5月7日23时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发布于:2025-05-08
成功构建三星星座,建立星间测量通信链路——我国开启地月空间探索新纪元
近日,在地月空间DRO(远距离逆行轨道)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宣布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基于DRO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由我国部署研制的DRO-A/B两颗卫星在抵达并驻留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后,与先前发射的DRO-L近地轨道卫星建立起星间测量通信链路。这标志我国正式开启地月空间探索新纪元。
发布于:2025-05-08
我国将构建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于: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