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证实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特性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晓迪研究员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黄晓丽教授团队、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等手段,在高压下的镍氧化物单晶材料中同步观测到零电阻和抗磁性,证实了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发布于:2025-09-21
“怀柔一号”卫星再立功:首次发现伽马暴里藏着周期信号
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怀柔一号”卫星对一例特殊伽马暴的观测数据,发现驱动该伽马暴的可能是一颗自转周期仅1.1毫秒的新生磁陀星。这是人类首次在伽马暴中观测到周期稳定的毫秒级脉动信号,为揭示致密天体并合后产物的性质提供了关键证据。
发布于:2025-09-21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9月18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发布会上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发布于:2025-09-19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会上表示,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发布于:2025-09-19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张炜进副研究员团队近日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发出新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相关成果17日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
发布于:2025-09-19
月球热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记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肖智勇团队联合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吴明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了数十处滑坡,而这些滑坡的主要“推手”,不是小行星撞击,而是月球内部产生的“地震”,也就是科学家所称的“内生月震”。
发布于:2025-09-18
中国已发布30项人工智能国家标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宣布,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加紧制定中,实现了对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等核心板块的全链条覆盖。
发布于:2025-09-18
L2级辅助驾驶将迎来国家标准 智慧的车如何驶好安全的路?
“智驾”各种路况都能开?“解放双手”可信吗?伴随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加速上车,其安全应用备受市场关注。
发布于:2025-09-18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单个体细胞“变”完整植株全过程
在植物生命科学领域有一个世界难题——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9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首次完整揭示了这一全过程。
发布于:2025-09-17
AI技术之光照进“无人家务”梦想
当AI技术在“家”的命题上不断探索,人类与家务劳动的关系图谱不断被重塑——“无人家务”的时代已到来!
发布于:2025-09-17
技术不断突破 量子计算加快商业化落地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力量,量子科技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赛场。在日前落下帷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首次实现集中亮相。其中,国内首个支持1000专用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计算云服务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专用量子计算正式迈向千比特规模化实用新阶段,量子计算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迎来关键进展。
发布于:2025-09-17
人类首次“看见”的黑洞,“身份照”又上新!
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位于室女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身份照”又上新了!
发布于:2025-09-17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9月16日9时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发布于:2025-09-16
新研究:成纤维细胞也深度参与心衰过程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等机构近日联合发布公报说,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心力衰竭模型实验鼠发现,此前被认为仅对心肌细胞起结构支持作用的成纤维细胞,实际上也深度参与心力衰竭的恶化。
发布于:2025-09-16
我国科研人员在无机光伏材料薄膜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南京邮电大学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和辛颢教授团队,用溶液法获得大面积“铜锌锡硫硒”光伏薄膜,并以10.1%的光电转化效率,验证了无机化合物制备柔性光伏材料的产业化潜力。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9月15日在线发表相关成果。
发布于:2025-09-16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发布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主论坛15日在云南昆明举办,论坛上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
发布于:2025-09-16
新技术可助减少农田一氧化二氮排放
一氧化二氮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主要源于农业活动排放,其使地球变暖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约265倍。日本一项新研究开发出让分解一氧化二氮能力强的根瘤菌优先与大豆共生的技术,能减少农田一氧化二氮排放量,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
发布于:2025-09-15
创新好成果如何加速走向“生产线”
去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今年4月,区域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启动建设。当前,多地高校院所正在积极探索,打通堵点难点,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在生产实践中释放发展新动能。
发布于:2025-09-15
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
9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CRAFT)取得重大进展,其关键子系统——离子回旋加热系统(ICRF)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发布于:2025-09-12
约8600万年前的恐龙蛋有了“出生证明”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8600万年前。9月11日,科研团队将这一研究成果刊发在权威期刊《地球科学前沿》上,为这些恐龙蛋化石核发了“出生证明”。
发布于: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