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秘之五|这个遗址发掘时,曾有民警彻夜值守
王庄遗址位于永城市苗桥镇,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该遗址可以确认为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
发布于:2024-03-27
泱泱中华 博大文明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0个项目,涵盖范围广、学术价值高、科学意义大,成为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发布于:2024-03-26
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在北京东三环,矗立着一座大型园林式博物馆,这便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落成并开放。
发布于:2024-03-26
新疆蒙古族短调何以成为“国字号”非遗?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位于天山北麓,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蒙古族群众用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发布于:2024-03-26
“国潮”背后,文化自信与日俱增
春暖花开,“新春战袍”马面裙热度不减,频频亮相。如今,包括马面裙在内的新中式服饰不但在景区频频亮相,还逐渐成为日常穿搭。
发布于:2024-03-25
中国民乐拨动中欧“友谊之弦”
近期,中央民族乐团携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在欧洲展开巡演,走进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汉堡、柏林、杜塞尔多夫、德累斯顿,波兰华沙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将中国民乐带给现场上万名观众和云端数十万收看者,收获了如潮的掌声。
发布于:2024-03-25
让古老昆曲与更多年轻心灵相遇
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近日在台湾高雄拉开帷幕,每当该剧总制作人、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在谢幕时如此介绍,现场总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发布于:2024-03-25
揭开东南沿海史前文化“面纱”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遗址群中各个阶段的考古遗存,为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传承、交流、互动,以及其代表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发布于:2024-03-25
浙江乡村博物馆 留住乡土记忆
2021年9月,浙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如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乡村田间悄然延伸,让乡土文化浸润人心。
发布于:2024-03-25
揭秘新学科专业 中国古典学“学什么”?
中国教育部日前在其官网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新增的24种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设的中国古典学专业位列其中,吸引颇多关注。
发布于:2024-03-24
清涧寨沟遗址:高原起方国 喧喧车马驰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陕西清涧寨沟遗址从入围的2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发布于:2024-03-23
寻味之旅催生新机遇
食客变游客,美食带旺旅游,“因吃而动,寻味而游”的美食旅游成消费新趋势,给当地发展带来新机遇。
发布于:2024-03-22
春天里的中国,繁花似锦
油菜花、樱花、桃花、玉兰花……各种春花竞相开放,春天里的中国繁花似锦。近日,各地结合春日美景,推出丰富多彩的赏花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发布于:2024-03-22
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华文化“新呈现”
白墙黛瓦间“见人、见物、见生活”,“数字生命档案”正赋予古城“永生”;古老非遗穿越千年走近年轻人,技艺展演、制作课程等让文化体验感“拉满”;当文化浸润经济,一批新业态为新春新市添了把“火”。
发布于:2024-03-22
走近基层文艺工作者
走近6个基层文艺工作者。
发布于:2024-03-21
“新中式”激活年轻人文化基因
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
发布于:2024-03-20
春分:平分春色,调和阴阳
3月20日,在柔暖的阳光里,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此时节,春江暖,百花开,莺婉转,燕归来,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景图就要向我们展开了。
发布于:2024-03-20
“春游经济”热度持续攀升
3月15日,长三角铁路春游运输启动,截至3月17日,首个周末迎来近760万人次大客流。据悉,今年长三角铁路春游运输共历时32天,预计发送旅客7800万人次,日均发送243.8万人次。
发布于:2024-03-20
节令之美·春分|20日11时06分春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北京时间3月20日11时06分将迎来春分节气。此时节,春江暖,烟柳绿,桃花红,梨花白,莺婉转,燕纷飞,满满春色,一派生机。
发布于:2024-03-19
聆听冀东民歌老调新韵
近日,由国家大剧院、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话奤儿韵·赏奤儿腔”——冀东民歌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冀东民歌的韵味与魅力。
发布于: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