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勇 通讯员 孟洁
“九年了,真没想到,它还能再长出来,而且这次感觉更严重了……”家住甘肃省的王大叔,九年前查出颅咽管瘤,受限于当时神经内镜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做了开颅咽管瘤切除手术。
颅咽管瘤术后复发、死亡率高
一月前,王大叔感觉四肢麻木且无力,家属赶紧将他带到医院复查头颅MRI,果然,结果提示是颅咽管瘤复发,且此次肿瘤体积比上次还要大一些,王大叔再次找到刘卫平教授,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外一病区就医。
颅咽管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患者术后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且复发后二次手术死亡率更高。而既往常用的开颅手术方式需要从神经、血管间隙操作,容易损伤神经、血管,且存在视野死角,有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弊端。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几年开展的内镜下经鼻蝶颅咽管瘤切除术可以克服上述局限,能更好保护好视交叉、垂体等重要结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王大叔肢体无力明显改善
“内镜下经鼻蝶颅咽管瘤切除术有难、多、快、省的特点。”在看过王大叔的各项检查后,神外一病区主任丁志斌介绍到,由于王大叔既往做过开颅术,此次手术势必粘连较重,颅内重要结构较多,需仔细分离,在保护好重要结构前提下全切肿瘤,这对主刀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多在于术后患者发生尿崩症 、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感染、垂体功能低下等多种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快在于手术没有伤口,采取经鼻进入颅内,减轻患者痛苦,术后能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省在于经鼻蝶手术不需要开颅,而是通过鼻腔、蝶窦等天然孔隙为手术通道,进行咽管瘤切除的手术,避免了对上方神经、血管的骚扰,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
在检查垂体激素及甲状腺功能、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专家们为王大叔实施手术。
术中发现肿瘤位于垂体后上方,呈囊性改变,脑科医院名誉院长刘卫平教授通过视交叉及垂体柄之间的间隙暴露肿瘤,充分保护好视交叉、垂体柄、大脑前动脉等周围重要结构,吸出囊液,完整剥离囊壁,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王大叔恢复良好,未出现尿崩症,电解质维持稳定,肢体无力较前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