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千年瓷都”何以青春不老?

2025-09-25 11:15: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景德镇9月25日电 每逢周末,夜幕降临,“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多处创意市集亮起灯火。年轻创客们纷纷摆出摊位,从古典青花到潮流玩物,瓷作风格包罗万象。

景德镇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距上海约500公里。自13世纪以来,此地出产的瓷器备受推崇,成为与丝绸齐名、历史悠久的全球化中国商品。波斯、土耳其、法兰西等古代宫廷中都有不少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创意集市人流如织。受访者供图

时光流转,古老的景德镇日益焕发青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态”:在完整保留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同时,吸引国内外6万余名年轻的陶艺创作者聚集于此,迸发出新的活力。

过去10年,这座仅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小城,迎来了13.6万新增居民,其中80%是年轻人,他们选择在这里创业寻梦、安家落户。

“冲动”一回 为热爱奔赴

北京姑娘侯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5岁时放弃留学机会,独自南下,如今扎根景德镇。

侯玥在自己开设的店铺内打理作品。受访者供图

侯玥的举动,被身边不少人视为“冲动”和“冒险”。“你从北京来这种小地方?”类似的疑问她没少听。父母强烈反对,朋友难以理解。

6年过去,侯玥从摆地摊开始,和丈夫共同经营起一家陶艺设计公司,陶瓷作品屡屡获奖。“现在在父母眼里,我成了一名‘干得还不错的小老板’。”她笑着说,父母看到女儿过得越来越好,也就放心了。

侯玥的作品在上海参展时吸引顾客光顾。受访者供图

侯玥说,景德镇给了她一种“被手艺养活”的踏实感。景德镇有浓厚的陶艺氛围,国内外许多知名陶艺家都在这里设立了工作室。“哪怕你不善应酬、不懂商业经营,在景德镇,也能靠作品活下去,还可能过得很好。”

与侯玥类似,29岁的山东青年王南浩在三年前为爱情辞去稳定工作,来到景德镇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女友一同创业。父母曾坚决反对——在他们眼中,儿子原本端的是“铁饭碗”。然而,在王南浩离家之前,母亲默默转了1万元给他。靠着这笔“启动金”,两个年轻人从瓷板画创作起步,如今年收入已达十几万元。

有人不解:靠这点钱创业,不怕养不活自己?但王南浩说:“其实不算什么,有朋友只用3000元就起步了。”

100多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这样描述:“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失业的城市,工作机会充足。”

而今,景德镇依然在为年轻人提供低门槛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专门打造出陶溪川文创街区,主干道不让行车,全留给年轻人摆摊;建起四栋青年公寓,30平米的房间月租仅几百元……这里最初只有55名年轻创客,今天已孵化出3.1万个创业工作室。

年轻创客在陶溪川摆摊。受访者供图

大大小小的创意集市,已遍布景德镇全城。夜幕降临,灯火点亮,年轻创客们纷纷出摊,整座城市仿佛瞬间切换到青春频道。

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景德镇由“漂”变“定”。26岁的重庆小伙牟维兴已在陶溪川摆摊三年。他说:“在这里买陶瓷制作原料、添设备,就像买菜一样方便。”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多次来到景德镇,她认为,与北京、上海不同,景德镇为外来青年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归属感。来这里的人,不是被迫谋生,而是主动选择了一种与陶瓷共生、与创意共存的生活方式。

打破常规 让新旧对话

当“机器换人”成为新趋势,陶瓷行业也不例外。在景德镇,率先掀起这场变革的,是“90后”吕雅婷。

作为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企二代”,她刚接手企业,就做出一件让老师傅们瞠目结舌的事:带队赴广东、湖南,引进了自动精雕机、喷砂机、利坯机……几乎投入公司全部资金。

吕雅婷正专注地检查半成品玲珑瓷,以确保成瓷的合格率。受访者供图

引进新技术后,她家的瓷厂出现了一道奇特风景:一边是老师傅们静坐于坯房,手工拉坯、上釉;另一边则是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臂精准而高效地工作。两边的工人时常就“产量”还是“艺术”争执不下。但在吕雅婷看来,她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两个看似对立的世界。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美国陶艺家迈克尔·梅同样尝试在传统陶艺中加入现代技术,为此他带着3D打印设备来到景德镇驻场创作。在梅的工作台上,一件大型陶艺作品初见雏形——3D打印制成的印章在陶罐上留下朵朵花瓣,釉彩流转间,灵动非常。

“我原本以为景德镇会排斥新技术,也不怎么欢迎外人,没想到这里到处都有3D打印工厂,连村里都能租到设备。”梅感叹。这座古城的开放与包容,让他决定留下来继续实验与创作。

在过去,异形陶瓷受制于工艺局限,不仅耗时费力,效果也常不尽如人意。而3D打印极大拓展了制瓷的可能性与效率。如今,梅不仅在这里持续创作,还开设课程,分享他的技术与理念。

“我们不能一味回归传统,也不能全盘否定机械。”吕雅婷与梅理念相近。她投入重金与设计师合作,推出陀螺杯、不倒杯等创新产品,市场反响热烈。去年,企业销售额突破一亿元。

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古老的景德镇陶瓷产业正在焕发新活力。

在景德镇邑山瓷业有限公司,七条从德国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成型到脱模的全流程生产,效率是手工的三至四倍,良品率也显著提升。不到五秒,一只泥坯杯顺利下线。而在旁边,手绘师傅正以毛笔勾勒青花纹样。

“机器与匠人各有分工,所以才能生产一万只器型相同却画面各异的主人杯。”企业负责人包义介绍,企业年产量达7600万件,年产值15.2亿元。

跨界“出圈” 超越不可能

一款陶瓷Molly玩偶,单价1.4万元,全球限量199个,上线即刻售罄。这是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与景德镇瓷企的首次联名。

由于Molly“头重脚轻”,高温烧制时极易塌陷,生产了2000个,成品率只有10%。“这次跨界成本很高。”35岁的辰天陶瓷总经理许婉坦言。她来自制瓷世家,却选择与潮玩合作。

许婉手捧新设计的潮流新品。受访者供图

历经两年试验,二十多次打样,他们未收取任何前期费用。“我希望让更多人通过新方式认识景德镇。”许婉说。

陶瓷,正在这里与潮玩、流行音乐、西式美食甚至更广阔的领域发生碰撞。

环抱御窑厂遗址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千百年来一直是景德镇老城的核心。古韵悠长的里弄串联起不同时空,既有保存完好的民国宅院,也有国际艺术家工作室。

年轻游客在江西省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游览。新华社记者刘金海 摄

在这里,一栋由50米高烟囱和玻璃房构成的奇特建筑格外醒目——这是一家咖啡馆,墙外便是沉睡多年的明清窑址。

“古老的窑址旁,能喝到最西式的咖啡。”有喜欢陶瓷的杭州游客周五下班后专程乘高铁赶来,只为点一杯招牌冷萃,品尝间能注目窗外陶瓷古迹。这里不仅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打卡地,也吸引众多外国艺术家驻足,他们将作品陈列于此,让咖啡馆化身为一座流动的艺廊。

许多年轻人因瓷而来,却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超越陶瓷的广阔天地。仿佛在这里,没有“不可能”,只有“还没尝试”。

当夜色降临,陶溪川的露天舞台亮起灯光。一群“00后”年轻人手持麦克风,对着台下举起手机的观众纵情歌唱——他们是“分贝路演团”,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单场演出能吸引超过十万观众线上线下观看。

“分贝路演团”在陶溪川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景德镇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工作环境‘班味’不浓,很吸引我。”“00后”音乐老师陈明轩原在互联网大厂写歌,因一次演出合作选择留下。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陶瓷文化是我们的根,是吸引力的核心。但人才,才是让这一切生生不息的关键。”他们的目标,是不断延伸陶瓷的文化边界,将这座城市打造为年轻人愿意扎根、敢于造梦的栖息地。

有人说,景德镇不仅始终不老、而且日益年轻的秘诀在于,它懂得与时间相处,既守护岁月的沉淀,也拥抱变化的浪潮。它不是一座被封存于博物馆的古城,而是一片始终“呼吸”着的文化土壤,老匠人在这里传续技艺,年轻人带来新思维,国际艺术家为其注入全球视野。

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景德镇已然找到了自己的青春秘方。(记者:赖星、黄浩然;参与记者:陈毓珊、陈璞、朱雨诺、张东阳)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