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磁体馈线系统重要部件
4月11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
发布于:2025-04-12
我国科学家在高密度介电储能领域取得新突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伟教授与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等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介电储能材料,其能量密度是主流商用介电储能材料的数十至数百倍,有望成为下一代高功率脉冲技术的核心器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4月11日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
发布于:2025-04-11
科学家测定最精确中微子质量上限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国际氚中微子实验(KATRIN)团队10日公布了对中微子质量上限迄今为止最精确的测量结果,将其限定在0.45电子伏特(eV)以内,这还不足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这项成果进一步约束了这一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并推动物理学超越标准模型发展。该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
发布于:2025-04-11
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首超40%
国际知名能源智库Ember8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力评论》显示,在以太阳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的助推下,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高达40.9%,首次超过40%,创下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这一成就标志着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
发布于:2025-04-11
更快更稳更准,在南京感受6G
我国正加快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在6G、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江苏南京积极探索6G示范应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生物制造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安徽合肥围绕量子科技逐渐构建产业生态链,广东深圳聚集200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
发布于:2025-04-11
广东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高地
据广东省工信厅统计,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同比增长31.2%,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4%。
发布于:2025-04-11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植物叶片可吸收积累大气微塑料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叶片对大气微塑料的吸收与积累现象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和人体的重要途径,全面认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于此类新污染物的管控非常重要。
发布于:2025-04-10
新一轮找矿行动“挖到宝”了 我国矿种+1
10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新发现矿种公告》近日发布,其中确定了一个新矿种——高纯石英矿。它的出现,将改变此前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助力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于:2025-04-10
法治护航人工智能科技向善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发布于:2025-04-10
人工智能助力科学发现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广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近年来在全球迎来蓬勃发展,展现出重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发布于:2025-04-10
国际首次!我国科学家测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表明月球背面月幔非常“干”。此项成果将为更好开展月球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发布于:2025-04-10
高效能低成本 我国新型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发布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的新型合成孔径雷达(SAR)三维成像技术4月9日正式发布。此项技术可大幅减少SAR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同时提升成像精度,将为遥感测绘、灾害监测等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于:2025-04-10
这台盾构机,可以竖着挖
日前,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逐梦号”圆满完成浙江永嘉抽水蓄能电站排风竖井掘进任务,标志着国内竖井扩孔掘进机施工进入新阶段。
发布于:2025-04-09
水变燃料?中国利用光分解水制氢研究取得新突破
150年前,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曾预言:水将成为未来的终极燃料。如今,科学家们正努力将这个幻想变为现实。
发布于:2025-04-09
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AI成果亮相2025年健博会
AI问诊助手一键生成结构化病历,3D视觉智能理疗机器人进行全自动按摩,智慧中医自助终端整合中医四种基本诊法完成检测……4月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一批AI赋能大健康产业的新成果亮相,吸引不少观众前来体验。
发布于:2025-04-09
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产氢效率提升15倍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成功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下,其产氢效率比已报道的二氧化钛高出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如果将该材料制作成100平方米的光催化板,一天光照时间产生的氢气,可以驱动一辆氢能汽车行驶68公里。相关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发布于:2025-04-09
喷水降噪系统调试成功 我国发射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再提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设计建造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二级喷水降噪系统近日在海南文昌调试取得成功。全系统流量达33吨/秒,各项参数符合验收指标,标志着我国发射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高度。
发布于:2025-04-09
产氢效率提升15倍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产氢效率提高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相关论文4月8日在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
发布于:2025-04-08
科技助力 春山可及
在多地景区,游客们惊喜发现,登山竟然也能“开外挂”——登山智能辅助产品成了新晋的爬山“神器”。
发布于:2025-04-08
可可西里保护更有科技范儿
近些年,可可西里管护基础设施、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巡山队员的足迹与数字“天眼”交织,守护着这片高原净土。
发布于: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