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植物叶片可吸收积累大气微塑料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叶片对大气微塑料的吸收与积累现象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和人体的重要途径,全面认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于此类新污染物的管控非常重要。
发布于:2025-04-10
新一轮找矿行动“挖到宝”了 我国矿种+1
10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新发现矿种公告》近日发布,其中确定了一个新矿种——高纯石英矿。它的出现,将改变此前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助力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于:2025-04-10
法治护航人工智能科技向善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发布于:2025-04-10
人工智能助力科学发现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广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近年来在全球迎来蓬勃发展,展现出重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发布于:2025-04-10
国际首次!我国科学家测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表明月球背面月幔非常“干”。此项成果将为更好开展月球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发布于:2025-04-10
高效能低成本 我国新型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发布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的新型合成孔径雷达(SAR)三维成像技术4月9日正式发布。此项技术可大幅减少SAR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同时提升成像精度,将为遥感测绘、灾害监测等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于:2025-04-10
这台盾构机,可以竖着挖
日前,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逐梦号”圆满完成浙江永嘉抽水蓄能电站排风竖井掘进任务,标志着国内竖井扩孔掘进机施工进入新阶段。
发布于:2025-04-09
水变燃料?中国利用光分解水制氢研究取得新突破
150年前,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曾预言:水将成为未来的终极燃料。如今,科学家们正努力将这个幻想变为现实。
发布于:2025-04-09
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AI成果亮相2025年健博会
AI问诊助手一键生成结构化病历,3D视觉智能理疗机器人进行全自动按摩,智慧中医自助终端整合中医四种基本诊法完成检测……4月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一批AI赋能大健康产业的新成果亮相,吸引不少观众前来体验。
发布于:2025-04-09
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产氢效率提升15倍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成功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下,其产氢效率比已报道的二氧化钛高出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如果将该材料制作成100平方米的光催化板,一天光照时间产生的氢气,可以驱动一辆氢能汽车行驶68公里。相关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发布于:2025-04-09
喷水降噪系统调试成功 我国发射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再提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设计建造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二级喷水降噪系统近日在海南文昌调试取得成功。全系统流量达33吨/秒,各项参数符合验收指标,标志着我国发射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高度。
发布于:2025-04-09
产氢效率提升15倍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产氢效率提高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相关论文4月8日在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
发布于:2025-04-08
科技助力 春山可及
在多地景区,游客们惊喜发现,登山竟然也能“开外挂”——登山智能辅助产品成了新晋的爬山“神器”。
发布于:2025-04-08
可可西里保护更有科技范儿
近些年,可可西里管护基础设施、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巡山队员的足迹与数字“天眼”交织,守护着这片高原净土。
发布于:2025-04-08
“造星”“织网”,“冲浪”无忧
作为商业航天的创新主体,银河航天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助力航天产业发展,目前已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20余颗卫星,并构建了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发布于:2025-04-08
“雪龙”号凯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主要任务完成
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发布于:2025-04-08
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新规5月1日起施行
《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将于5月1日起施行,旨在进一步激发航天企业活力,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于:2025-04-08
我国成功研制出口欧洲的高端屏蔽泵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相关项目首台(套)屏蔽泵,4月7日顺利完工,并通过工厂测试试验。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成功研制出口欧洲的高端屏蔽泵。
发布于:2025-04-08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外周神经系统存在新型“免疫哨兵”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汉杰团队在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刷新了过去科学界认为这种“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脑和脊髓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相关疾病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潜在靶点。研究成果当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细胞》。
发布于:2025-04-08
2025年“科学突破奖”揭晓
目前全球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科学突破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5日在美国洛杉矶揭晓。美籍华裔科学家刘如谦因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贡献获得其中一个“生命科学突破奖”。
发布于:2025-04-07